茶祖、龙井茶与东天目山
信息出自:张镇静
提起茶圣陆羽,许多人都耳熟能详,1200余年前,陆羽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著就了旷世名著《茶经》。但要问中国的茶祖是谁,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其实,东天目山梅家村梅氏先祖梅福应该是中国人工栽培茶叶的第一人,可谓是中国的茶祖。
梅福其人
据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梅福传》记载,梅福字子真,西汉末年(距今约2000年)的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梅福官不大,曾任郡文学,汉成帝时补任南昌尉,两个官衔均不入品,连个县令都不如。但梅福“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畏权贵,直言政事。西汉末年,政权被外戚王氏集团控制,朝政日废,民不聊生。梅福多次上书朝庭,慷慨激昂地指陈朝庭政事,辛辣无情地讽刺王氏集团。朝庭斥以“边部小吏,妄议朝政”,不予理会。外戚王莽篡位后,梅福为避王莽的挟私报复,弃家而走,遁至深山避难隐居。
梅福学富五车,才华横溢,虽历经沧桑2000年,但仍有多篇诗文流传至今。梅福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写给朝庭,对政事进行诤言直谏的《上书》。洋洋数千言的《上书》被全文收入字字珍贵的史籍《汉书》,不仅因为是班固折服于梅福的铮铮铁骨,而且还因为该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厉志竭精”、“按图索骥”、“授人以柄”等多个至今仍充满生命活力的成语就是出自于梅福的《上书》。
梅福的隐居地
梅福究竟归隐何地,终于何处,世说纷纭,全国各地的梅福归隐地不下十处。其中一种见解,认为梅福最后来到了临安玲珑山附近的九仙山,《临安县志》、《玲珑山志》均有梅福“挂冠来隐于九仙山中”的记载。
九仙山以前叫垂溜山,离东天目山梅家村约10公里。九仙山这一地名是在汉代以后出现的,也就是出现在梅福之后。此处的“仙”并非指神仙,而是指品德高尚超然物外之人。因为有九位品德高尚者曾先后在此隐居,故名“九仙山”。而梅福即为其中之一,被称为“梅仙”。九仙山曾留有许多与梅福有关的遗迹。当地有一座古石桥,叫“梅仙桥”,传说是梅福亲手所建,至今尚存。《玲珑山志》记载:九仙山曾有一祠,“祀梅福、左慈、许迈、葛洪、王羲之、谢安等隐君子”。
关于梅福的归隐之处,《中国人名大辞典》采用了《汉书》的说法:“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传以为仙,其后有见福于会稽者……。”会稽即现在的绍兴。《汉书》成书于东汉,当时的会稽已是名扬天下的繁华都市,是现今浙江的中心。所以《汉书》所指会稽应是一个大地理概念,泛指包括临安在内的现今浙江一带,并非实指现今的绍兴。“见福于会稽者”一句的真实含义应该是说有人曾在浙江一带见到过梅福。其他各处传说中的梅福隐居地流传的大多是梅福“成仙说”,有着明显的神话传说成分。而临安九仙山一带虽也称梅福为“梅仙”,但流传的都是关于他种植茶叶的故事,没有丝毫“成仙”的成分,更接近生活真实。梅姓后裔在河南信阳梅氏根亲文化研究会创办的梅氏网上发表的《天目“植茶”之祖梅福的高风亮节》一文也认为,梅福最后归隐临安九仙山一说较为可信。该文提出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在东天目山族居成村以及从东天目山繁衍开去的梅氏后裔均世代以植茶为业,可以说是承继了梅福遗留下来的祖业。
梅福虽在九仙山居住过,但最后终于何处依然是谜。东天目山当地有一个传说,说是梅福在九仙山隐居20年后,他的儿子寻父从江西来到临安,落脚在东天目山脚的一个叫大泉的小山村(即现在的梅家村,村中有古泉)。后来他打听到父亲在垂溜山(九仙山),要接父亲去大泉村同居,但他父亲清静成癖,不愿同去,依然留在九仙山。但此说是否真实也值得商榷。目前的现状是梅氏后裔都族居在梅家村,而九仙山却无一丝梅氏后裔的踪迹。而且,失散20年重逢后的父子两人却又分居两地也不合人之常情。因此就有一种可能,即梅福也随儿子移居到了大泉村(梅家村)。而且另有史籍记载,梅福曾在天目山植茶自娱。此天目山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从现在梅氏后裔的居住地来分析,所指为东天目山梅家村应是确凿无疑的。
梅福植茶
陆羽的功绩在于总结推广了茶饮文化,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赋予茶叶以商品属性,从而推动了茶叶的产业化发展。而早于陆羽800余年的梅福则是人工种植茶叶的第一人,开创了茶叶的人工栽培历史。
茶在远古只是一种治病的草药,到梅福生活的西汉时,茶已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待客饮料。但当时的茶叶均采自野生,还不能算是农作物。
传说梅福在临安九仙山隐居下来后,在当地种植了18篷茶叶。史籍称梅福的植茶为“自娱”,其实这并不十分贴切。文化人梅福好茶,隐居九仙山后无所事事,种几篷茶叶,采摘烘制后用以待客,找一些朋友喝喝茶聊聊天,似乎也合常理。但从实际情况分析,梅福之植茶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消遣。在精心培育这18篷茶叶的过程中,他一定是有意识地在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他的儿子在大泉村定居后,他将这18篷茶叶移栽到了大泉村,传继给了自己的后代。可以想象,他在将18篷茶叶传给儿子的同时,也一定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种植制作茶叶的经验传授给了后代。他的后代子孙掌握了这门在当时可称为独门绝技的茶叶种植技术后,才得以世代植茶为业,最后培育出龙井茶这一稀世珍品。因此,梅福之植茶完全是一种带有科研性质的农事活动,他种植的那18篷茶叶无疑是人类人工栽培茶叶的一个历史性起点。由此可见,他的“茶祖”之称应是当之无愧的。
梅氏家族与龙井茶
龙井茶为中国茶叶之冠,在中国的茶叶栽培过程中,龙井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龙井茶这一著名品牌的形成,梅福及其子孙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众所周知,西湖龙井茶是由杭州梅家坞村的梅姓祖先培育而成。《杭州市地名志》138页载:“相传临安天目山有梅姓来此定居,后繁衍成村落,故名梅家坞。”而此处的天目山即为东天目山的梅家村。由此可以梳理出一个梅氏家族迁移的路径:梅福从九江寿春避难隐居至临安的九仙山,后又迁移到离九仙山10公里之遥的东天目山梅家村,最后梅家村梅氏家族中的一支迁居杭州的梅家坞,在梅家坞繁衍生息,族居成村。世间有一个正宗龙井18篷的传说,而临安当地也有梅福植茶18篷的传说。虽是传说,但一个传说的产生必定受其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两个传说中的茶篷数同为“18”并非是一种巧合,而是说明两地茶叶栽培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茶叶的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梅福在临安九仙山栽种的那18篷茶叶,尔后随着梅福将这18篷茶叶传继给儿子,这项技艺就流传到了东天目山的梅家村,最后因梅氏后裔的迁居又流传到了杭州梅家坞。
由此可见,临安九仙山和东天目山的梅家村应该是龙井茶栽培制作技艺的发祥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