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景宁大漈梅氏介绍(转载)一

(2008-09-15 11:37:58)
标签:

梅氏群落

分类: 梅氏群落
云中桃源雪花漈(一)
 
丁琦娅 

 

 一·先说大漈

 大漈,是景宁的一个山区乡,以古寺庙、古、古杉木名闻遐迩。

跟几位朋友谈起,也多说是乍闻其名。有人还问我,为什么叫大漈乡。这“漈”字多难侍候,电脑的一二级字库里都找不到,能不能改写为“大际”或是“大祭”。大漈乡的陈金荣先生解说得非常明白。大漈者,大瀑也。至于为何易“瀑”为“漈”,陈先生又说出两种道道来。一说,漈之谓瀑,是古先民称谓的延续。《辞海》有“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可不就是趋下而不回之水。又一说,漈之谓瀑,乃闽地方言。景宁毗邻福建,方言称谓多有相近者。

大漈乡驻地的大漈村,有直落千仞的大瀑布,雨水丰沛时,九天悬河的大瀑布,时而团团下坠,时而漫天飞舞,宛若飘逸的雪花,因谓之雪花漈。而当地村民多直呼之为大漈。大漈村因之而得名。大漈乡又因大漈村而得名。

听我这一说,朋友都夸这是富有诗意的地名,再不敢贪图省力,胡乱将大漈改成“大际”或“大祭”了。

 

二·云中桃源

 大漈乡,地处景宁之南,距县城约48公里。

我们是上午800从景宁县城出发的。

气温骤然升高,明显感到夏的炎热。街上已有穿背心、系短裙的年轻人。哗哗流淌的小溪里,还有赤足戏水的孩子。

才过清明,春天就急着要与夏天交接了。这样的天气,让我很难堪。昨天出来时,只考虑山区气温要低一些,又守着“秋冻春捂”的古训,特意套了件羊毛衫,还是高领子的。这会就有些热不可耐了,想着去街上买件衬衫。景宁的朋友则说,不碍事,上午要去的大漈乡,地处海拔1100多米的高山,气温要低得多,你们这样穿着正好。

 出城不久,车子转上了砂石路面的盘山公路,从敞开的车窗上吹拂而至的,真是带点凉意的山风。再盘旋几道弯,耳朵有些嗡鸣,想是进入千米高山了。

山间景色的确大不与平原相同,全然没有“人间四月芳菲尽”的迟暮,而是一派“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朝气。满山的杜鹃花,一路的桃李花,还有一树璀璨的樱桃花。

咦,那片山崖上一嘟噜一嘟噜耀人眼目的杜鹃花,不只是映山红花,还有粉红色、淡紫色、玫瑰色和紫白色的。那是沐浴云雾的紫花杜鹃和银花杜鹃呀,是家乡的华顶山珍稀杜鹃,怎么也盛开在畲乡景宁的崇山中,是不是因为海拔高度的相近和地理气候的相似。

紫花杜鹃、银花杜鹃,从来是被我们奉为家乡最名贵的高山杜鹃——云锦杜鹃的姐妹花的。大漈山里的紫白杜鹃,也有云锦杜鹃的俏丽。你看她们,有着云锦杜鹃般的乔木植株,有着云锦杜鹃般的革质绿叶,还有着云锦杜鹃般润泽妍丽的花容。缤纷灿烂地开在山坡疏林下,开在沟谷灌丛中,可不是“容艳新妍占断春”的云中彩霞,云中锦绣。

凭我对于紫花杜鹃和银花杜鹃的了解,大漈山上一定还有“苍干如松柏,花姿若牡丹”的云锦杜鹃。

景宁朋友说,山上是还有一种花团锦簇的大型杜鹃,要等五月中旬才能盛开。那就是云锦杜鹃了。家乡的云锦杜鹃,也盛开在五月中旬。

那时节,云蒸霞蔚的华顶山,到处是灿烂的花海,到处是燃烧的云霞,会吸引四面八方的朋友前来观赏。而赶在云锦杜鹃之前开放的紫花杜鹃和银花杜鹃,往往作为云锦杜鹃缤纷登台的前凑,也会掀起小小的赏花高潮。

记不起多少年没去华顶山看云锦杜鹃了,紫花杜鹃和银花杜鹃也多年没见面了。还真想得紧呢。

看着漫山遍野的紫花杜鹃和银花杜鹃,想着深藏林海的云锦杜鹃,感觉就像走在家乡的华顶山,正赴杜鹃花节呢。

大漈的“云中桃源”美誉,一定也与开在云海的杜鹃有关。这还让我联想到家乡十景之一的“桃源春晓”,想起刘晨阮肇误入桃源的千古传说。

还有车窗外匆匆闪过的茂密松林、竹海,也与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华顶山十分相似。同在千米高山的大漈乡,到处有我熟悉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再翻过几座松竹丛密、色彩绚丽的山岭,看到一湾滩面宽绰的清清溪流和一大片山城般层叠的泥墙红瓦民居,就到大漈乡大漈村了。

清浅的溪流里,有洗濯的村民,有饮水的老牛,也有结伴游戏的红鲤鱼。小溪有着神话般的芳名,叫作沐鹤溪。不知你们有什么感觉,我是一听这溪名,就仿佛蓝天里飞来一群仙鹤,与鱼儿戏游清清溪流间。

 背山面溪而筑的民居,素朴简洁,或是绿树掩映,或是翠竹披拂,也有门前栽桃,屋后种梨的,是画家笔下的桃源花坞。

村民以农耕与培植蘑菇为业,农田连着农舍,民房连着蘑菇屋,又是淡淡几抹就能渲染出诗意的古老山村。

在这桃花源里耕田的村民,日子过得相对清苦清淡,家家都得备下一年吃到头的腊肉、酱菜。可是,村民们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优越。正忙出工的,荷锄归来的,村口小憩的,随便碰到哪一位老人,你准会猜错他们的年龄。我曾拉住一位老太爷问他贵庚几何,猜他也就才过花甲。哪料想,老人呵呵一笑,言自己多活了30年。老人还笑说,别看我们山里穷,我们也有富裕的,我们富到每天用矿泉水洗脚。

得益于山清水秀好风光,大漈人普遍健康长寿,活个九十岁、一百岁的多的去了。真正是世间难觅的云中桃源。

 

三·大漈胡桥

 在赶赴大漈的山道上,我被一座架在峡谷间的廊桥所吸引。经询,知是建于清道光十一年的东坑白鹤桥。

我是第一次亲见木构廊桥,感觉真是精美。

在大漈村口,我又被一座有桥亭与古木掩护的石桥所吸引。看样子也是百年古桥。

忍不住要停车道旁看上几眼。

可景宁朋友说,这些都是交通桥梁,不算奇特。大漈的胡桥和护关桥,才有看头,那可是全国仅有的多功能廊桥,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呢。

说着话,就看到了胡桥。这是一座横跨沐鹤溪的明代廊桥,但又不是单一功能的水上交通桥梁。

初初看去,胡桥很像一排木构的民居,跟刚才山道上所见的廊桥和此前朋友们传我看的泰顺廊桥均有极大差异。

从外观看,胡桥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面部分,面宽四间,进深也是四间,有木墙,有木窗,屋顶施青灰中带点绛色的泥瓦,很像方正的民宅。如果不是架在溪流上,我是不会把它视作桥梁的。

后面部分,更不是桥了,中间已经隔了一条村道,是整体建筑在坚实的泥土地上的。面宽五间,层高二层,完全按照一般民居建筑,还住着好几户农家。

走进胡桥,你就更能看出当初建造者的意图了,的确不在于仅仅作为桥梁,还承担着市场、社戏、祠堂等多种功用。

胡桥内部,按四条纵轴线布局,左右外轴线上,各有一排构隔开的厢房,当年都是开商店的,经营日用百货。现在,右侧一排,已辟为村中老人活动室,左侧一排,平时是村部办公室,有社戏演出和祭祖活动时,又是剧团演员的化妆间和宾朋接待室。

中间二条轴线,几乎是穿通的,显出宽绰的空间。但左侧后节,有一座小巧的戏台,全木结构,台基有点高,要架张木梯才能上去。戏台周边都设雕花栏杆,顶部施彩绘藻井,很像一座精致的台阁。

这么一座桥中戏台,大戏想是演不了的。据一位梅姓老人回忆,这戏台从没闲着,一年之中总有几回锣鼓喧响,丝竹悠扬,他就看过“松阳高腔”、“英川乱弹”等地方戏和三脚戏、木偶剧等小品。看来,小小戏台,在戏剧传承与文化教育上的贡献还挺大的。

右侧中轴线,才是过往溪流的通道,才是真正起桥梁功用的部分。就是这部分,也还不是单一的交通功能,演出时,是观众厅,赶集时,是交易场所,祭祖时,又成了厅堂。

 在胡桥内,你还可以看到多道房梁,每一道上都有隐隐可辨的文字,有些是历代整修廊桥的简短记述,有些是捐赠者的姓名,其间还有吟颂大漈山水风光与历史文化的对联,我的视力不好,能看到墨迹较明显的,“古木森森”、“流水沧秀”、“士女舞康衢”、“礼仪达久远”等,不一而足。有时间细细品味考证的话,一定会有很大收获与教益。

那道梁架上,还搁了一条长达几百米的板凳龙,龙骨构造与龙布彩绘都看得清清楚楚,与我熟悉的“杨家板龙”有相似之处,又有些地域差异,大漈板龙更古朴粗犷些,每一节的板凳形龙骨,总有五十公分宽,二米来长。村民说,每年元宵节或祭祖时,他们都会取下这条板龙舞弄一番,祈求平安与吉祥。其余的时间,板龙就供奉在胡桥梁架上。胡桥,这不又添一重功用——成龙宫洞府了。这也有别于“杨家板龙”的分户供奉。

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见识过,一座简朴的廊桥,同时承担着这许多实际功用和文化功用。

大漈的胡桥,确实不是一座简简单单的廊桥。说它是廊桥,只因为有风雨长廊,只因为横架于溪流之上。据说,当初建造这座廊桥,也不是简单地出于水上交通。

听村里老人说,大漈,历史上开挖过几座银矿,至今山上还有明朝遗留下来的银坑洞。在开采银矿的年代,这里发生过矿工暴动,也出过三大银王。富起来的银王,一时兴起,斗起富来,王姓陈姓的都跑去自己家乡修了显富的卵石长街和豪华别墅,另有一位胡姓银王,想到要在银矿所在地修一座廊桥,还把社戏、市场、人居都考虑周全了,为的是答谢大漈百姓。

 岁月变迁,卵石长街和豪华别墅都遗失在历史长河里了,唯有这座胡桥,因为同时兼有那么些方便百姓的功用,被一代又一代的大漈百姓精心保护保管起来。“胡桥”的名称,也是大漈百姓为要纪念那胡姓银王而赋予的。这很值得思考呢,丰碑只有树在百姓心中才能久远。

 

四·大漈护关桥

 离胡桥不远还有一座廊桥,叫作护关桥,始建于清乾隆辛丑(1782)年,正当村口龙溪和沐鹤溪交汇处。

这也是一座肩负多重功用的廊桥。

首先是卫护关卡,这可以从“护关桥”的命名直观读取。

传说,荒蛮年代的大漈只有少数刀耕火种的畲民。大约北宋年间,有梅氏家族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便举族迁徙,世代居住、繁衍于此。守着“云中桃源”,梅氏家族也很过了一段清静平和的日子。

随着银矿的发现,桃花源被世外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一拨又一拨的淘金者聚集山谷,宁静的山谷有了枪声,起了叛乱,不再有不设防的和平日子了。梅氏家族不得不建造守卫家园,守卫家族的防御设施。这就有了这座护关的廊桥。

然而,崇尚耕读的梅氏家族,并不希望有争斗。因而,护关桥的建造,就又同时赋予了诸多文化功能。

护关桥,全长28米,宽10余米,十间三层。

第一层是关帝庙,正中供奉红脸关羽,还是戏剧舞台上的忠义双全,勇武盖世的英雄形象,还是把关羽当作武圣人来崇拜的,与护关桥的镇关、护关寓意还是比较吻合的。但左右供奉的财神爷等,又传达出关帝信仰已揉合了神祗信仰因素。这也不奇怪,明清以降,关公大帝早成了集司命禄,佑科举,赐康福,乃至招财进宝,庇护百业的全能神祗。在我的家乡,还有关羽父子助智者大师华顶降魔的传说,是佛界也信仰的神灵。

第二层是文昌阁,供奉的是传说中主宰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这也是各地文昌阁普遍供奉的神祗了,没什么奇怪。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已有文昌阁了,为何还要在廊桥的第三层另辟魁星阁,单独供奉金鸡独立、手持毛笔的魁星爷。

我看过多处文昌阁,或供奉文昌帝君,或供奉文魁星神,或同时供奉文昌帝君与文魁星神,也有魁星阁、文昌阁互为称谓的,取“魁星点斗,文运昌盛”之意。就是没见过楼上楼下同设文昌阁与魁星阁的。

一旁的陈金荣先生说,那是因为梅氏家族特别鼓励读书成才。说着话,陈先生让我从魁星阁的一扇窗棂向东眺望,能看到一座古老的寺庙建筑。陈先生说,那是梅氏宗祠和时思寺,那里有梅氏家族的祭坛,专辟了读书人的领斋区,又专为期待中的魁首留着正门出入的大门道。

这一说,我也就理解为何要文昌阁连着魁星阁了,那是既鼓励群体层面上的文运昌盛,又鼓励个体的折桂夺魁,也就是全民教育与精英教育并重。看来梅氏家族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还是很科学的。

听陈先生说,受梅氏家族的影响,大漈人信奉一句古训,一切始于教育。这理念至今还深深影响着梅氏后人和所有的大漈人。护关桥的东侧就是大漈小学,很普通的一所完全小学,六个年级,六个班级,140名学生,14名教师。但年年都会有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中学生,隔不几年,他们中又会产生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一个深藏大山的小村,居然同时拥有文昌阁和魁星阁,还同处一座廊桥。很让你惊讶吧。

凭依魁星阁的窗台,还能看清护关桥下临龙溪、鹤水,左右连接狮山、象山,桥内是宁静的村舍,桥外是平展的良田,真有一桥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应该还是一座了望台、风水桥和观景楼。

大漈的护关桥很不一般吧。

 

五·千年柳杉王

 从护关桥下来,我们随陈先生去时思寺。

古刹建筑在护关桥的东侧,与古廊桥只隔着一条古道。古刹的位置有些高昂,要走上十来级石台阶才能平视山门。

而就在拾级台阶、步入平台时,惊异地发现,山寺东侧的高坎上,矗立着一棵千年柳杉王。

对于古树名木,我有一种潜意识的崇拜情结。村校陈老师曾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古老的大树上走下来的,你们要记得崇拜树木。看着这棵据说已经1500多岁的柳杉王,我深被自然的伟大所震撼:1500年,多么漫长的岁月,柳杉是怎样抗拒数以千万次的天灾人祸的,又是怎样见证大漈的荒蛮与繁荣的,……

我抑制不住激动似的舍山门而不入,先跑去高坎瞻仰柳杉王了。

苍劲挺拔的柳杉王,顶部已遭雷击,不见亭亭树冠,主干上也不复有输送营养的青绿色树皮,裸露着大面积的灰白与干枯,但他依然参天而立,从不同的侧面生出粗大的枝干来,飘拂青翠如黛的柳状枝叶,让人想到挥舞干戚,气冲云霄的刑天。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可当我走近古树,看到树身上捆绑的一道道铁丝,看到龟裂焦烤的一个个树洞,尤其是俯身窥视通体穿透的古树内壁时,又强烈地感觉到有一股不可名状的哀伤突然袭来,涌上心头,漫过神经。忍不住反复自问,古树还能存活多久,会不会在某一天轰然倒下,……这是杞人忧天么?但愿我是多虑了。

据说,给古树带来致命一击的,不是岁月的荒蛮,也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万物灵长的人类,是毁于一场无端的大火——有人竟然想到要在树身内焚烧香烛,祈求神佑。要不是村民的及时扑救,要不是梅氏传人的精心呵护,我们这些后来者,怕是看不到这棵号称中华之最的柳杉王了。

在柳杉王的旁边,还有另外几棵柳杉,也许同为柳杉王家族。也是参天古木,百岁老人,但相对柳杉王这位超级高寿的族长,他们又是小字辈了,谦谦地侍立一旁。

不远处,还有一片柳杉林,郁郁葱葱的,非常茂密。看来,大漈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很适宜柳杉的生长。没准数百年,几千年之后,人们会看到更多的柳杉王,就像梅氏家族和大漈人的生生不息一样。

 

六·时思寺山门

 行走在历史悠久的大漈乡,感觉时光回流了千百年,古廊桥,古宗祠,古杉木,古民居,还有与柳杉王一样高寿的宋代古刹时思寺。

这是一座融合了儒、道、释三教宗义的国保级古刹。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初名“时思院”。据说是为嘉奖梅氏“孝童”建造的。

相传宋高宗时,曾有梅氏第87世祖梅元屃(读音xì),年方六岁,尚是不谙世事的幼童,竟想到要随父亲为祖父守墓,一守就是三年,而且日夜不离其侧,深被乡里称颂。有地方长官奏闻高宗,帝皇也为之动容,旌表其为“孝童”,并在其结庐守墓处建造时思院,嘉其时时思念祖辈。

建造之初的时思院,规模并不大,后来族人又依此扩建,日臻完善,有了梅氏宗祠,大雄宝殿,还建了三清殿,可说是典型的三教合一场所。明洪武元年(1368),诚意伯刘基额书“时思道场”,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这大约也寄托了刘基的理想。

刘基,元末进士,以亦儒亦道出山,辅佐朱元璋,成为明朝开国功臣。因他向来崇尚以诚待民,以诚治军,朱元璋封他为诚意伯。关于刘基的诚意思想,在他的寓言体散文《卖柑者言》和《郁离子》中,均有流露。《卖柑者言》对“金玉其外,败絮其里”的元末官场颇多冷嘲热讽;《郁离子》则表达了对以“术”欺民的痛恨,主张治国以“道”,待民以“诚”。这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和号召的。有了诚意伯亲书的“时思道场”匾额,时思院的名声、地位也骤然提高。可惜,这块匾额已遗失在历史长河。

宣德元年(1426),时思院更名为“时思寺”,一直延用至今。

古刹三易其名,也代有修缮,一定有许多变故,但至今还能看到宋、明、清三朝古建。这对考察大漈历史、梅氏家史以至宗教文化、古代建筑,都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思寺现存建筑,由山门、梅氏宗祠、心经钟楼、大雄宝殿、三清殿和马夫人宫等构成,占地约1200平方米。

山门建筑,很像木石牌楼和古代辕门,尽管不高也不大,却被构建成三列三柱,重檐斗栱模样。代替门框的那对木鼓,造型奇特,镂雕精美,很像两把相向而立的竖琴,似有悠扬深沉的清音古韵缓缓流淌。门楣置横匾,额书“时思寺”,黑底金字,很庄严。匾额下,还有二颗有镂刻花纹的圆形门簪,与那对木鼓相应,就是门当户对了。这种融合民居建筑特色的山门也不多见。

更让这道山门显出独特个性的是,以他瘦小的身躯却坚毅地左支右扛着好大二棵古树,硬是三人行般地走过近千余个风风雨雨的荒蛮岁月。我是深被震撼:古寺与古树,人与自然,原是可以这样和谐相处的,不一定非得拆了古寺或是锯了古树。

陈先生说,这是两棵刺柏,是南宋建寺就栽下的。不知为什么,这两棵古刺柏,不是依着柏木应有的竖直纹理往高空生长,而是学那晋祠左扭柏,一个劲地侧转,侧扭,留下一道道深裂的伤痕,也在所不惜。真是百折不挠啊!他们又像是要彼此依存,携手远行,又像是要共同卫护古刹山门,……吾非古柏,当然不知古柏高远幽深的心志、心思。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忠诚和坚毅,仿佛是在宣昭一种文化精神。

进了山门,迈上几级台阶,有一个黄土砂砾铺筑的小天地,右侧有石台阶,通向枝杆苍虬的柳杉王;左侧是下坡道,通向时思寺的钟楼与大殿;迎面是一堵砂石黄泥垒筑的仪门,通向梅氏宗祠。

陈先生说,我们该先看梅氏宗祠。我们便跟随陈先生,沿着一条窄窄的石板甬道,走进同样显得有些窄小的仪门,去看梅氏宗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