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
前言:新版电视剧《三国》在江苏卫视黄金档强势播出,观者如潮,反响强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此卷风将推出一家之言“我品三国”系列,望能与博友互学共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不吝赐教为盼,是为记。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载:“(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宋代词人辛弃疾又诗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那么,这位陈寿称道、诗人歌咏的人物孙权是如何的“奇”与“杰”呢?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222年称吴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
屈身忍辱,少年英雄。少年英雄,这话用在孙权身上最恰当不过。长沙太守孙坚与荆州牧刘表厮杀,孙坚战死,长子孙策接替孙坚的重担继续征伐,此时孙坚的尸体被扣在刘表那里,刘表扣留孙坚尸首,孙策必来索取或复仇,刘表可借此机会除掉孙策,来个斩草除根。孙策欲做人质前去换回父亲的尸首,孙坚的老部下力劝少主公万万不可前去,孙策此一去,必有去无回。正犹豫之际,9岁的孙权说:哥哥,还是让我去吧,为了讨回父亲的尸首,也为了东吴未竟的大业,还是让我去合适,一来,你去刘表非杀你不可,你是长子,父亲的大业要靠你来继承,二来,我是幼子,年龄小,那刘景升不敢把我怎么样。用现代的话来说,9岁的孙权还是一个吃奶的小毛孩,是儿童少年,享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合法保护,刘表若是对我无礼,欺负一个弱小幼儿,传出去,一定会遭到天下人嗤笑。孙策说,好弟弟,这人质兼大使的人选非你莫属,哥哥相信你能活着把父亲的尸首带回来。刘表见东吴来使竟是一个毛小孩,自然傲慢无礼,待理不理。孙权见到刘表,屈身长跪不起,口称“刘伯伯在上,世侄孙权拜见刘伯伯。”几声刘伯伯的喊来喊去,直喊得刘表刚硬的心肠也变得柔软了,答应孙权让他把孙坚的尸首领回,从此两家罢兵,不再征战。少年孙权,屈身忍辱,9岁的少年大使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不但讨回了自己父亲的尸首,还使敌方罢兵息战,古来罕有。确有勾践之奇,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任才尚计,英人之杰。公元200年,孙策猝死,年仅18岁的孙权在仓促间接替了父兄的基业,是东吴基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孙权善用人,在东吴政权中人才济济,孙权父兄时期的元老重臣如张昭、鲁逊,以及赤壁大战时期的文臣武将如周瑜、鲁肃、吕蒙等悉被重用。208年,曹操攻占荆州,曹操致信孙权:“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眼看曹操占据荆州后,图谋顺江而下,东吴群臣上下忐忑不安,文臣武将分作主战派和主和派两大阵营,以鲁肃为代表的一派主战,让孙权大为恼火的是就连他的叔辈兼老师的张昭也沦为投降一派,如投降曹操,东吴自孙坚起创下的三世基业就要功亏一篑,奉手他人。孙权抽出宝剑,砍掉案几一角,道:“如有再言降曹者,如同此案。”群臣莫不敢言降曹。遂委任周瑜为东吴三军大都督,统领东吴陆海空三军大元帅之职。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与其说是周瑜的指挥得当,倒不如说是孙权的英明决策。
白衣渡江,生擒关羽。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起用吕蒙,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关羽,吕蒙将关羽杀害,将头颅送给曹操,曹操厚葬关羽。
夷陵之战,力挫刘备。221年,刘备称帝,立刻以替关羽复仇为名,挥兵东征,兴师问罪,孙权任命少壮派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以逸待劳,在夷陵火攻刘备大获全胜。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国号大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庙号太祖。
英雄暮年,折戟沉沙。晚年的孙权,性情大变,言行举止透出昏庸之态,性敏感,多猜疑,专权独断,东吴政权遭受到严重破坏。至东吴第四位皇帝孙皓,吴国被晋国所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纷乱三国,至此终结。三分天下有其一,仲谋大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