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的窗户不能照进月光吗?——再驳马未都先生歪解李白《静夜思》

(2011-06-24 16:56:28)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杂谈

 

 

 

 

 

 

http://wq.zfwlxt.com/upload/9947/20110624164331110414524110.jpg   

   马未都先生不仅鉴赏古玩是“行家里手”,而且对古代诗词似乎也颇有研究,譬如他对李白脍炙人口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就有不同凡响的见解。他认为李白只能是坐在院子里写的《静夜思》。为什么要坐在院子里看月亮和月光呢?他的理由有二,其一是:这首诗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床,而是胡床即马扎,他还引用了杜甫、白居易的诗佐证李白坐的是马扎。 其二是因为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几乎不可能照进室内,李白如躺在屋里的肯定看不见月光,更看不见月亮,尤其糊上窗纸的时候,光线根本进不来,所以李白只能坐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抬头看明

月,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唐代的窗户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只能从寺庙道观、

敦煌壁画和唐代诗文中寻觅一点蛛丝马迹。关于古代的窗,《说文解字。诂林》囱部有如下记载: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象形,凡囱之属皆从囱,又据潘鸿及吴承志《窗牖考》上说是在墙上而能开阖的是牖,不能开阖在屋上的是窗,如天窗烟窗之类,又谓经典上多言牖,罕言窗。足见后来解作窗的是古时的牖。窗的形式可考的在最早的实物有汉明器及石刻等所表现的一点轮廓。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窗为直棂窗,阳光是可以照进去的。在唐宋以前,以至现在南方等处,无论在实物上,图画及文字上还可找到一种最通用的窗,即破棂窗及版棂窗,这两种窗结构一样,仅棂子(木条)稍有不同(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下)。所谓直棂窗,即在窗框内竖排一只只木板条,有类似木栅栏模式。古时棂条距离据窗户大小设置,通常为721根之间。唐代以前多为直棂窗。据资料记载,唐宋时代的窗子除了直棂窗,还有破子棂窗和板棂窗。棂条断面呈三角形为破子棂窗,为便于透光,安装时尖端朝外,平端朝内。板棂窗,即用板条排列留有缝隙的窗子。破子棂窗和板棂窗是直棂窗的主要形式。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寺的窗子就是直棂窗,非常直观(王其钧《心舒窗牖》)。这种窗能不能开呢?这倒是一个疑问,但有一点在建筑史上是无疑的,任何装修(古称小作木)都遵循实用、坚固、美观三原则。所谓实用即能通风透光。如不能通风透光,就不必在墙上留洞安窗了。这是最浅显的道理。

古代的窗子是否透光, 东汉时期王充《论衡。别通》有明确的记载:开户内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为了让房屋内有充足的光线,人们已不局限于造天窗,而是开始在四面墙壁上开凿窗子,用以透气纳光,排烟通风。对于唐代的民居的窗户是怎样的,白居易曾对自己的居住的房子有形象的描写: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这里的敞南甍即敞开南面的窗子。如按马先生的说法,窗户不透光,敞开窗户干什么?月光照不进去,那窗的用途何在呢?窗户即便不能开启,也还是能通风采光的。古语有打开天窗说亮话。假如唐代的窗子不能开启,天窗还可照进月光的。另外,除了窗子之外,门也可以开的,在八月十五秋高气爽的时候,晚上睡觉完全可以开着门的,想来生性豪放而浪漫的李白不会那么傻吧。

总而言之,从汉代至唐代的千余年中,窗子始终处于一种简单的形式之中,人们注重的窗子的实用功能。墙面上开洞,就可以采光、通风,人们还可以在室内窥望室外(王其钧17页),古诗窗含西岭千秋雪,即指窥望之意。说服马先生的最好办法还是用李白的诗予以驳斥。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想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望月有怀)。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为惜如团扇(月光),长吟到五更(《雨后望月》)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从李白的诗里可知,月光是可以流入窗户的。为进一步佐证唐代的窗户是否能照进月光,我们浏览一代唐诗即可知道马先生的信口胡说:

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

北窗残月照屏风(许浑《忆旧居》)

落月满屋梁(杜甫《梦李白》)

秋月满床明(元稹《夜闲》)

晓卧半床月(孟郊《独愁》)

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李贺《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

青轩树转月满床(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杜牧《秋夜与友人宿》)

马先生还有一个歪解:李白笔下的床是胡床演变成的马扎。为此,马先生还引用杜甫的诗句以为佐证:

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胡床是坐具,不等于李白诗中的床是胡床,更谈不上是马扎。

如床是马扎,那晓卧半床月如何解释?如果床是马扎放到户外,秋月满床明还有诗意吗?请问,李贺能在马扎上睡觉吗?诗人孟郊能卧在马扎上欣赏马扎上的一半的月光?对此,马先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诗寂寂寥寥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如何解释,请问马先生,区区马扎上能放几本书?

诗本来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是纪实文章,李白既使没有见到月光,躺在床上,也可以张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在意识流中感受到满地明月。如按马先生思维逻辑,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一日需倾三百杯该作何解另众所周知,杜甫从未到过泰山,却写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对此,马先生又该作何解释呢?

    至于唐代的床是否井上的围栏,还是辘轳,或者胡床,作为学术探讨是可以的(郭沫若先生早年就作过探讨),现在还在争鸣之中,学者扬之水先生对马先生的见解有深刻的批评,在此不赘。但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歪解早已有定评的《静夜思》,如按马先生思维解释李白的《静夜思》,那么这首诗的意境全无。余以为,马先生的标新立异,只是拾人牙慧而已。所谓唐代的床是马扎,没有任何文献根据,纯属马先生的杜撰。南唐著名人物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上明明有床,但马先生却视而不见。呜呼哀哉!

   总之,马先生除玩古董之外,还想在李白的诗上标新立异,实际只是哗众取宠,不值一哂。

 

                                                  622又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