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访谈之二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特别高兴能够邀请到《公权市场》这本书的作者徐宗威先生来到我们演播间,一起探讨中国的城市化和中国的市政建设制度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徐先生您好。
【主持人】对中国来讲是一个人口非常大的国家,我们听到很多的声音就讲,在过去这个城市化过程当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你觉得这些问题在你看来,如果说具有两个问题的话,你觉得主要是哪两个问题?根据你的观察。
【徐宗威】中国城市建设的问题确实也很多,你要说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觉得,第一个就是中国城市的城市形态,城市形态过于单一,都在摊大饼,都在摊大求洋,都在把城市的规模无限放大,不管你是平原也好,山区也好,都在把这个城市摊大饼似的扩大。就边远地区的城市也都在做二环路、三环路。按照美国城市规划大师凯瑟琳的分析研究,世界上城市的形态有几十种,是非常丰富的。
由于城市形态的单一,实际上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因为城市老是在围绕一个城市中心在发展,大家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公共服务的需求总是要集中在这一个中心上面来,势必带来城市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便,开车从城市的东边到城市的西边至少要2个小时。增加了交通成本、也增加了时间和精力成本,这对节能减排是不利的。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城市的建筑密度过高。我有一个统计,世界住宅的容积率水平,从0.5到1.5,世界住宅建筑的容积率大体保持这么一个水平。
【主持人】我们很多的听众对我们容积率这个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你能详细说一下。
【徐宗威】容积率的概念就是说在一个单位面积的土地上面,你建了多少面积的建筑,这两个的比就是你的容积率。比如说你有一个一千平米用地,你的建筑面积比如说也是一千平方米,那你的容积率就是一点零。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中国住宅建筑的容积率水平应该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刚才我说世界的住宅建筑容积率水平应该是在0.5到1.5的这个水平,但是中国的容积率水平在3.0以上,你到了城市建筑更密集的地区,比如说西单、王府井,你到东三环附近,或者上海内环这些地区,重庆的渝中区,这个建筑容积率水平可能要超过4.0,甚至超过5.0的都有。
大家都有感觉,北京的中心区、上海中心区、重庆的中心区人口密度可能一个平方公里会超过五万人,六万人,或者更多。世界平均水平一个平方公里不会超过一万人。容积率过高,人口密度过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宜居水平。
【主持人】但是有人讲我们中国因为人口多,我也听过你的一个观点,中国适合建设城市的用地面积还是很大的。为什么一方面我们适合建设的用地面积很大,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容积率又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
【徐宗威】这确实是个问题,大家都讲中国人多地少,所以中国的住宅建筑形式中国的城市建设一定要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我赞同必须合理利用土地,必须节约利用土地,走城市集约式的发展道路,这个方针和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但是我们需要集约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的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是不是紧张到,我们一定要把住宅建筑的容积率搞到3.0以上这么一个水平,是不是都要住到2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上面去?
人地矛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跟国外所谓的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国家比,比如说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比下来,我们的人地矛盾比他们这些国家肯定要严重的多的多。但是你要是比跟我们类似的国家比,比如说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的土地人口密度和我们国家差不多。但是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发展了中低密度的住宅建筑。如果我们跟邻居日本比,我们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是141个人,日本每一个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341个人,比我们密的多,严重的多。但是他们的住宅建筑形式基本上还是以中低密度为主的。所以中国的城市建设的建筑密度为什么一定要搞得比其它国家高呢?
城市形态单一,建筑密度过高,人口密度过高,已经让我们感到出现的问题,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空气和环境质量不尽人意,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淡薄,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了,城市的宜居水平需要提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