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2008-10-07 10:54:15)
标签:
建筑城市建设规划地震防灾文化 |
分类: 城市建设 |
一、多数城镇宜在原地重建家园
地震灾区崇山峻岭,缓坡都很少,找一块平坝更困难。四川汶川受灾的重灾区有十几个县,也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灾后重建异地搬迁建设存在很大困难。当地老百姓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地域环境,他们的社会结构、知识结构和生产技能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对保护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不利的。重建家园不宜大规模迁移,多数城镇应尽量在原址和原址附近适宜建设的地方重新建设。
二、明确农村住宅抗震设防要求
大部分自然灾害中,如飓风、山洪、泥石流等,农房是比较容易倒塌和遭到破坏的,究其原因,在农村告别传统的建筑方式、向现代化建筑方式转变过程中,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农民建房财力有限,农村房屋的抗震防灾要求没有列入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规范。农民建房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和落后,砖木结构的房子比较多,传统建筑材料和传统施工技术仍在大量使用。好一点的房子采用了砖混结构,但砂浆比、房屋基础、结构构造是不是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缺乏有力的行业监管。
这次汶川大地震对建筑抗震设防的标准提出了新要求,特别要提高农村地区房屋的抗震防震水平。在灾后重建中,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重点是学校、幼儿园和医院等公共建筑,对农村的公共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抗震设防标准;认真总结灾区农村房屋倒塌的情况和经验,农村砖木结构房屋重建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可以推广农村中简易又可行的砖木结构抗震技术和方法,确保地震发生时房子不垮塌。
三、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城市是国家经济的中心,一旦受到灾害的破坏,将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创,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次汶川地震侥幸没有发生在大城市。但震灾提醒我们必须做好城市的抗震防灾,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
首先是认真评估城市所在地地震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潜在风险,充分考虑到灾害发生后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损害的严重性,贯彻科学发展观,从确保城市居民安全、确保经济迅速恢复、确保社会秩序稳定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抗震和抵御其它自然灾害的设防标准。城市规划编制按照防灾抗灾要求,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停车场、居住区活动场所的设置,以及大型公共建筑为防灾服务的功能,严格控制城市建筑密度和住区容积率,加强城市道路和路网的建设,在地震发生时,城市居民能够有暂时的庇护栖身之地,救援队伍和救援车辆能够有必要的救灾通道。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提示我们,供水、供电、交通等城市功能全部瘫痪,使灾区自救和援救工作非常困难。如果灾情发生后城镇还有一套应急的公共市政设施体系,救援工作就不会那么掣肘,就可以比较从容。城市建设需要研究为城市防灾准备第二套市政公用设施体系的内容和标准,特别是救灾救人必须的供水供电等,一定要有第二套应急的设施。过去经常讲战备物资储备,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财力的增加,还需要防灾物资的储备。一旦城市遇到灾害来袭,可以从容应对,把灾害对城市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城市建设和工程建设,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通过“五五普法”等形式加强宣传,对新建工程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对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执法检查和行政监督,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存在和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坚决依法严肃查处。使国家有关抗震以及抵御其他自然灾害的标准和规范得到落实。
四、加强灾后损毁文物修复工作
地震灾区大量的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受到破坏,非常令人遗憾,北川的传统村寨、绵阳的宗教建筑、彭州的书院建筑、丹巴的古雕楼群等都是十分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灾后重建中,一是对国家和当地确定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要倍加珍惜,不可草率清除,要按照国家关于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做好清理、抢救和修复工作。恢复历史建筑的原来面貌,重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芒,起到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激发民族坚强意志的作用。二是对灾区新建建筑要区别对待,根据当地经济能力,做好当地建筑文化的传承工作。重点是主要街道、当地景区和历史遗产建筑周边的建筑,切实做好传承和体现当地传统建筑形式和风格,突出地方特色。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徐宗威:公共事业特许经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zo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