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山海赵德发文化讲座日照山东 |
分类: 棉布长裙 |
辛丑仲春,去小城聆听文学讲座。一路上是渐浓的春意,柳丝长了,风儿暖了,到处都是生机勃勃。这两年因为疫情,已经很少举行大型的文学活动,外出采风更是几无可能。因此这次的讲座,算得上是意外之喜。而且讲演者是著名作家赵德发老师,于我们小城来说,真的是颇有规格了。
赵德发老师是日照市文联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更重要的一点,他还是我们山东老乡,老家莒南。
我没有见过赵老师,但对他的文字并不陌生。也很早就关注了他的个人公号:赵德发。里面有他自己的文字,也有文友的文字。许是与生活经历有关吧,赵德发老师尤其擅长写农村题材,他的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青烟或白雾》都是书写农村题材的长篇。他的近作《经山海》刚一出来,我就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本来早该在淘宝网买一本的,但是居然就搁下了。这次讲座的地点恰好是一家书店,9点的讲座,我8点半就到了。我想先去书店买一本书,到时候好让赵老师签名,毕竟这样的机会,太难得。
书店大概也刚刚开门迎客,我推门进去的时候,里面只有三两个服务员在。看我背着包,一个短发的服务员忙不迭地让我先把包存起来。我说,我不进到里面,想买本书就走。为了快一点,能不能在电脑上给我查一下有没有这本书。
另外一个服务员人高马大,动作却是慢悠悠的,她坐在服务台一旁,不知道在忙什么。听到我的话,也还是慢悠悠的。短发的服务员让她在电脑上给我查阅,她依旧慢悠悠地走到电脑跟前,却又忽然说道:“咦!电脑还没开呢!”短发的服务员便说:“那我去二楼查,你在一楼听我电话哈!”又转头向我:“你要什么书唻?”
我重复一遍说:“《经山海》。”
她又问:“啥?”语气是怀疑的,口罩上方的眼神,是迷茫的。
我再次重复:“《经山海》。经历的经,大山的山,海洋的海。”
她应一声,便“噔噔蹬”上到二楼去了。我有些着急。怕会晚了讲座,迟到可是不礼貌的。其实我觉得书店肯定会有这本书,电脑查阅也只是为了快一点。若在平时,我会自己找的。
大约5分钟。电话响了。人高马大的服务员拿起电话,然后眼睛瞥向我:“来,你来听电话。”
我心内一喜,肯定是找到了!急忙接过电话:“喂?”
那头的声音不太友好,很有些责怪的意味:“喂!你要的应该是《山海经》吧!”
我感觉像被迎头一棒,赶紧说道:“不是不是!是《经-山-海》!”我拉长了调子,加重了语气。那头一听,干脆利落:“没有那个东西!”
“好吧,谢谢!”我压住心头某种说不清的情绪,用力保持住一份彬彬有礼,然后便走出了书店,匆匆赶往讲座地点(四楼不能直达,另有门口进入)。临走时偶然一瞟,看见书店在显眼位置,摆了余华的《活着》。便迅速拎起,结账而出。既然进了书店,怎么能走空呢!
此为小插曲,一记,一笑。但是,讲真,对于书店没有《经山海》这本书,我还是挺意外的。
四楼是非常静谧的所在,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这里听讲座。经过深长走廊的时候,我听见了某一间办公室里有交谈的声音。虽然只是匆匆一瞥,我也知道里面有赵德发老师。他和照片上的模样,几乎没有分别。
进得讲堂,有好几个文友已经到了。我们彼此打着招呼,多日不见,还真是想念。朝阳老师来了,小马老师来了,崔桂梅老师也来了。黄玲老师到得有些晚,她羞涩地走到座位上,坐下便说:“赵德发老师是我们老家的呢,我看过他写的小说《通腿儿》,写得真是好!”
没错,小黄的老家也是莒南,她是嫁到安丘来的。许是因为远离了家乡,又许是喜欢文字的人都有几分感性,反正小黄对老家的感情,可谓相当深厚。每次回乡探亲,必定在朋友圈里晒出照片。她对那里的一草一木,真的是有无限深情。这次老家来人,她的感觉,自然也与旁的文友有所不同吧!
赵老师讲座的题目,是《<</span>经山海>问世的前前后后》。原来这一次,他是专为《经山海》而来。我于是又想起买而未得的书,遗憾再次涌上心头。但讲座是精彩的,我很快便沉浸其中。
赵老师精心地制作了PPT,他面带笑容,缓缓地讲述。语调里充溢着的,都是谦逊。他说,其实《经山海》是个命题作文,是《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的约稿。刚开始他也颇有些犹豫,因为这样的稿约这样的题材还是很有些难度的。但后来他还是答应了,接下了这个挑战。
然后便开始了先期的工作,查阅资料,调研走访。看他PPT上的展示,真的是上山下海,走街串户。他想既然接下了这个工作,就要尽力做到最好。他希望能将这次的命题作文,写成一本有着相当丰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小说。他在和施战军的通话中也说:“我不想把它写成一个宣传的材料,我要把它写成一个纯文学的东西。”那头的施战军老师语气肯定:“当然!当然是纯文学!”
查阅县志。走访农家。既要有历史的真实作为铺垫和背景,又要有神话的传说作为充盈和点缀。来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既要有时代感,还要有历史感,既要现实,又要魔幻。于小说而言,于长篇小说而言,它必须是开阔而又深微的,要有一份独属于文学的神奇和美丽在里面。所有这些,赵老师在小说《经山海》里,都做到了。
赵老师生活在日照,《经山海》的故事,自然也发生在日照。日照日照,日出东方照大地,有山有海好风光!那里有红色文化,那里有鲛人和霸王鞭的传说,那里有新时代征程上崭新的故事。所有这些,都给了赵德发老师很多的创作灵感。他是带着一份故乡人的深厚感情来写这本书的,他不只是单纯地讴歌时代,更揉合进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因此,他成功了。
小说最初的题目,叫做《历经》。中间几度改名,从《历经》到《鲸落》,从《鲸落》到《山景海色》。最后交稿的时候,还是《人民文学》的主编施战军老师,他提笔给小说改了一个名字:《经山海》。赵老师在讲到这段的时候,直说这个名字改得太好了!讲台下的我,也是在心里默默赞叹:“《经山海》,经山海,真是好名字!”它让这篇小说的格局一下子就上去了,整个的主题都显得厚重宏大了许多!负责书稿的编辑在打给赵德发老师的电话中也说:“这个题目改得好啊,让我都有些嫉妒了!”
当然,我要再次重申,《经山海》就是《经山海》,它与《山海经》毫无关系,我也从来没有觉得这二者有哪里相似,将二者混淆的人,让我很无语。
此一番的聆听,让我不仅知晓了《经山海》的创作过程,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已有的认知,那就是:一篇好的作品,必得经过无数次地打磨,才能日臻完美!但赵老师谦虚地说:“《经山海》写得很不容易,单就一个命题作文而言,我算是满意的。至于其他,都交给读者评说吧!”
但是好的作品从来都不会缺乏关注。《经山海》一出版,便引起了各方注意。很快便有片方来谈合作,想要拍成电视剧。于是,电视剧《经山历海》诞生了。导演是杨亚洲,他的功力毋庸置疑。还有演员,也都是实力派。王丽坤,张国强,侯岩松,秦焰,都是妥妥的演技派。虽然没有看小说,但是从电视剧开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一集不落地在追。整个剧的拍摄也是在日照,里面诸多的山东元素,也让人备感亲切。至于名字由《经山海》改成了《经山历海》,赵德发老师解释说,其实拍摄的时候名字一直都是《经山海》,但是后来播出的时候感觉和《山海情》名字太相似,便改成了现在的《经山历海》。这个名字当然也不错,但我还是感觉《经山海》更好。即便是有《山海情》珠玉在前又怎样,毕竟各有各的好,《经山海》是《经山海》,《山海情》是《山海情》,大家各美其美!而且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与山与海,是那么地密切而不可分割。就像电视剧中主人公吴小蒿跟在父亲身后,两人一起念的那首歌谣一样:“沿着河,揣着馍,渴不着,饿不着……”生活啊,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征程啊,就是前赴后继,经山历海!
曾经在微信上看过《经山历海》的宣传海报,做得很有创意。将手机横屏,一幅长卷缓缓打开,一半是山,一半是海。辛勤劳作的人们,映在山海之中。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自己也为这个时代,绘出了这幅山海长卷!
讲座结束时,我和一众文友上台,抢着让赵老师给我们签名。小黄老师还上台献了鲜花。台下的我不由地感叹,由同是莒南人的小黄来献这个花,还真是锦上添“花”啊!
大合影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赵老师的夫人也在讲座现场。她着了米色的风衣,一脸喜色地从后排走过来。看他们夫唱妇随的状态,感觉可真好!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志同道合的爱人,对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制胜的法宝吧!
返程的路上,我和前来接我的老公讲述着今天的种种。讲述赵老师的创作,讲述日照市委宣传部因为《经山海》而奖励给赵老师的三十万,当然,也讲了买书时遭遇的“山海经”的尴尬。窗外是杨柳春风,我在融融的春意里,想了很多很多……
此篇完稿之时,电视剧《经山历海》也已经大结局。剧中的主人公吴小蒿在离开楷坡时有一段深情告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想,无论是小说的作者赵德发,还是电视剧的一众主创,都是带了深深的感情在创作。包括我,一个普通的读者、观者,也是带了一颗虔诚的心在阅读、观赏和聆听,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得到,那一片山情海韵,那一路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