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厦门大学的先生们》读后

(2021-04-12 09:07:31)
标签:

厦门大学的先生们

陈满意

文化

大师学者

读后感

分类: 读书笔记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厦门大学的先生们》读后

2021年的阳历三月末,厦门晚报的陈满意老师寄来了他的新书:《厦门大学的先生们》。这可真是令人又惊又喜!喜的是陈先生又出新作,惊的是这距离他的上一本书,还不到三年的时间。上一次收到陈老师的馈赠,是在2018年的10月份,他的《集美学村的先生们》出版,他在第一时间就给我寄来了签名书,还赠予了我集美大学的文化帆布包。米白色的底子上,印着“南薰楼”的图片。因为我的曾祖父也曾经在集美(当是叫集美学校)任教,在陈老师的书里,也有我曾祖父几段浓墨重彩的文字。而我和陈老师的一段渊源,也正是由此开始的。

大概是2017年的2月份,陈满意老师从博客上联系到了我。他给我留了纸条,说正在写一本关于集美学校的书,他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我的曾祖父李制美先生也曾经在集美学校任教,可惜资料太少,因此千方百计联系到了我,想采访一些关于我曾祖父的事情。看到陈老师的留言,我也是又惊又喜。种种原因,曾祖父尽管堪称一代学者文人,但留下来的资料却是少之又少。现在居然还有人能在他早年工作过的地方查阅到相关资料,这怎能不令人惊喜!

我很快回复了陈老师的留言,然后加了彼此微信。他在厦门,我在山东,隔了荧屏,陈老师给我传过来他在集美学校查阅到的关于曾祖父的资料。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关于曾祖父最真实的第一手的资料!相当有价值!我当时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看着陈老师拍下来的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令人悲欣交集的往事,也宛如书页般在我的眼前呼啦啦翻过!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陈老师居然是80后,这更让我敬佩有加!我本以为,能做出这样一番详尽考察的,应该是一位老先生呢!

2018年,《集美学村的先生们》出版。我本该在那个时候就认真写一篇书评的,但因为我的懒惰,居然就搁下了。却不想,陈老师这么快就写出了第二本:《厦门大学的先生们》。这一次,我必得细细地读来。因为这实在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既能学习陈老师的写作,又能学习先生们的精神!

诚如陈满意老师所言,这本书是《集美学村的先生们》的姊妹篇,因为集美学村的诸多学校和厦门大学都是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立的,而他对陈先生一向敬佩,写出这样的两本书,正是他对陈嘉庚先生的最好的致敬。

在后记中,陈满意老师说自己作为一名外乡人(陈老师祖籍安徽砀山)写这样的一本书,属于“不知天高地厚”。但在读的过程中,我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恰恰相反,我觉得陈先生是最有资格写这本书的。因为他绝对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查阅了海量的资料。在写作的时候,他没有任何的个人杜撰,而是带着非常虔诚的态度,带着特别忠于历史的精神,写出了这本书。但他又绝非简单的历史资料的罗列,他是在丰厚的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又延伸和阐发出了很多个人的观点。他尊重历史,但也决不偏颇,更不盲从。从史学的角度看,他梳理了厦大的历史,从文学的角度看,他塑造了厦大的人物,可谓典雅厚重,文史兼修。 

翻开《厦门大学的先生们》,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颇具内涵的装帧。封面是湖蓝,沉淀着历史的幽深。书的左上方,镶嵌着34个名字,就像是岁月刻下的深深的印记,这也正是本书所写的34位厦门大学的先生们。暗黄的腰封上,隐约着厦门大学的校门照片,淡淡的勾描里,浮现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腰封上的黑字,简洁而醒目:“大师们的侧面记忆,一代学人的故事撷英,尽览厦门大学百年波澜壮阔的人物画卷。”这是一个相当到位的概括和总览,这本书,不仅是一代学者和大师的侧面记忆,更是对于这些先生们的正面补充,那些遗留在历史深处的边边角角、零散书页,往往保留着最最真实的历史!

本书的开篇一章,即是邓萃英,他是厦门大学首任校长。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议,就实际的工作来说,他甚至于校长一任并不称职,但,陈满意老师还是非常地忠于历史,把他放在了第一章。单从开篇这一章,我们就能看出陈老师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翻阅了多少资料!这些资料,既有老报纸,也有其他学者的著述。老报纸他查阅了多少我不知道,单是他征引的书目,就有120多种。在读陈老师所引述的这些资料时,不仅让我增长了历史知识,更让我见识了前辈们的文笔。真的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邓萃英一章中,陈满意老师几乎全文引述了陈嘉庚先生筹备厦门大学时刊登在1920106日《申报》上的聘函:“敬启者,世治日昌,端赖学术。非多专精人士,无以追轶足而挽狂澜。嘉庚经商南溟,历有年所,目之所触,惕然神惊。此厦门大学之设,所以敢于提倡也。然兹事体大,无通儒硕彦,相助为理,不能树贞固之基,而收美满之效。素仰先生陶冶群伦,夙奏敷绩。厦大之事,尤荷赞同,敢请为筹备委员会会员。共施鼎力,锡以鸿猷。嘉庚但当竭其区区,不惮劳费,率以听命云尔,肃此敬请道绥。陈嘉庚谨启。”

这则聘函,字字铿锵,句句有力,道出了陈嘉庚先生的办学初衷,也让我们读出了陈嘉庚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深知大学之于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才要不惮劳费,创办厦门大学!

192146日,厦门大学举行了盛大的“开校式”,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正式诞生。2021年,恰逢厦门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这本《厦门大学的先生们》,正是陈满意老师献给厦门大学的一分厚礼!

从首任校长邓萃英开始,陈满意老师不吝笔墨不惧繁琐地一共记述了曾经在厦门大学任教的34位先生。每位先生他都搜集了详细的资料,有直接的引用,也有间接的阐发。有前辈的言论,但又绝不只是人云亦云。读这本书,不仅让我知我所未知,还让我对很多名师大儒的认识更加丰富立体!

在记述厦门大学的第二任校长林文庆的一章中,陈满意老师本着非常尊重历史的态度,对林文庆这个人物进行了相当客观中肯的评述。他非常肯定林文庆对于厦大的意义,称他为“陈嘉庚办学思想的实践者”,说他的“到来为厦门大学掀开了新的一页”在陈满意的笔下,林文庆极其重视人才的培养,对学生也是十分关爱,他是“厦门大学私立时期陈嘉庚的全权代表”。在实际的工作中,林文庆勤勤恳恳,积极践行陈嘉庚“当注重中国固有之文化”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极大的关注。在1924年厦门大学的三周年校庆中,林文庆曾发表这样的讲话:“本校三年中之经过虽不甚良好,然责任堪重。中国各大学之教授,多注重外国新学说新知识,于中国古来文化不甚研究。我谓无论大学中学者,皆当读孔孟之书,保存国粹……”

尽管对厦大贡献卓越,但是,1941年日寇占领新加坡,72岁的林文庆被迫出任“华侨协会”会长,为日军筹集5000万元“奉纳金”,使其晚节有污。“日本宪兵逼迫林文庆的夫人殷碧霞跪伏在炎热的高温烈日下长达四小时之久,同时还不断施以各种羞辱,逼迫林文庆就范。尽管是被迫就范,但这成了林文庆一生抹不去的污点,也是他一生的隐痛,他“忍受着极度煎迫,精神心理上所烙印的创痕、伤痛”,最后郁郁而终。但林文庆为厦门大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厦门大学的百年辉煌拉开了序幕,对于厦门大学而言,林文庆功不可没。2005年,厦门大学为林文庆建立了文庆亭,亭中楹联曰:禾山巍巍怀师德,鹭水泱泱见道心。

读完此篇,我亦感慨万端。一个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遭际,有些甚至不能自主。所有的评说,都只能交给时间,交给历史。

当时的厦门大学,还吸引了很多当时的名人前来任教。比如鲁迅,比如林语堂,比如洪深。因为喜欢文学,因为大学时读的是中文系,我对于本书中记述的与文学有关的人物,尤感兴趣。

林语堂,陈满意将其定义为:“把半个北大搬到厦大”的林语堂。由此可以看出,林语堂与厦大的渊源颇深。执教厦大时,林语堂刚过而立之年,但已经是国内有名的学者、教授、作家。在他的感召下,一批大师也陆续来到厦门大学,有文学家鲁迅,古史专家顾颉刚,编辑家孙伏园,他们的到来,让厦大一时文科盛况非凡,竟有“北大南迁”之景象。而当时厦大教授们的薪水,也高于其他大学,每月有400大洋,当时的北大教授只有280大洋,中山大学也只有300大洋。由此也可以得见陈嘉庚先生想要兴办大学、办好大学的决心,以及为此所做出的劳费。

对于林语堂的文人风范,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当时林先生只有三十上下。经常穿长袍黑马褂,梳得亮亮的头发,俊秀英慧之态,不但光彩照人,而且慧气逼人。我当时是十八岁的一年级学生,看见院长,头都不敢抬,心中暗暗赞美与羡慕……”这是当时的厦大学生、后来曾任中央社社长、董事长的杰出报人马星野对于林语堂的回忆,由此可见当时林语堂先生的学者之风。

不仅林语堂,还有林语堂的二哥林玉霖、小弟林幽都曾在厦大任教。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也积极支持林语堂的工作,为厦大出力。她曾经做好饭好菜请鲁迅等人到家中改善生活。后来,廖翠凤的侄子廖永明、林玉霖的儿子林疑今、林玉霖的孙女林梦海、林梦如,都曾经长期在厦大工作。真的是与厦大非常有缘的一家人啊!无怪乎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在《林家次女》一书的开篇这样写道:“我们认为我们是厦门人。”厦大,也因为这些师者学人的加入而别具风韵!

关于鲁迅一章,陈满意老师将其定义为“在厦门的另类故事”。此一章中,陈满意先生记叙了很多鲁迅生活上的趣闻。对于“民族魂”的鲁迅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补充,也更增添了他的烟火气。在本章中,陈老师写到了鲁迅的三大嗜好:抽烟、喝酒、吃糖,也写到了他的衣着简朴、不修边幅。更有意思的是,还写到了鲁迅与许广平的爱与思念。这一节,陈老师颇费了笔墨,也写得饶有兴味。鲁迅在厦大任教时,正是与许广平热恋的时期,两人分开后的相思之苦自是难以言表。在鲁迅任教厦大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两人往返的书信竟达80多封,差不多一天半写一封。有一天,鲁迅正在相思树下思念许广平,这时一头猪跑来吃相思树的树叶,扰乱了鲁迅的相思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代表爱情的相思树被猪啃了,鲁迅觉得大煞风景,于是和猪决斗起来。这则鲁迅与猪决斗的故事读来令人莞尔,但并不影响鲁迅留给我们的形象,反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身上的烟火之气、可爱之气。

生活的孤寂,对许广平的思念,加上工作中的诸多问题,让鲁迅在厦大呆得并不愉快,他于是很快便辞去教职,去了中山大学。鲁迅离开厦门之后,厦门的文艺界也长此沉寂下来:“厦门的文艺界,自年前鲁迅在厦门时曾狂热一番以后,渐渐低落而沉寂下来了,文园里不过几株衰萎的蔓草,好像一块无边的荒野,这南涯一角死水里的文坛,委实荒得萧凉啊!……”这是1933年出版的《出版消息》刊载的《厦门文坛讯息》之所云。由此得见鲁迅对于厦门的影响之大,一代学者大师对于大学的影响之大。1952年,鲁迅在厦门大学居住的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馆,这是当时国内五个纪念馆中唯一一个设置在高校的纪念馆。

1948年,剧作家洪深也去往厦大任教。他是著名的剧作家,中国现代话剧、电影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弟弟洪济,也是电影导演,后来去往香港发展,如今赫赫有名的动作演员洪金宝,就是洪济之子。在厦大,洪深“备受学生欢迎,每次授课旁听者极多,教室几不能容……”1948年12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在厦门的中山路厦门商会大厦举行画展,开展当天洪深和夫人也前去捧场,并在五楼订件处与丰子恺会面,寒暄很久。当时的《南桥日报》载:“这两位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的人物,竟然在厦门碰头,厦门人着实有了运气。”

1948年11月,在越来越严峻的政治形势下,洪深以治病为名,途径香港,与原来在那里的民主人士会合,乘轮北上解放区,去迎接党交给他的新任务去了。因此,陈满意老师将此一篇命名为“在厦大上演金蝉脱壳”的洪深,于剧作家的洪深而言,这当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吧!

除却书中记述的文学大家,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当代著名作家严歌苓的爷爷严恩椿教授,他是“我国最早的家庭问题研究者”。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就是以祖父严恩椿为原型创作的。当年他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在厦大任教。2019年,严歌苓在厦门纸的时代书店演讲时,曾经讲到祖父在厦大任教,但她在厦大找到的相关资料并不多。陈满意老师得知后,便与书店联系,告诉严歌苓他正在写其祖父严恩椿的故事,并且把搜集的相关资料传给了严歌苓。这于严歌苓来说,真是意外之喜。在本书腰封的推荐者名单上,我看见严歌苓的名字,位列其首。这是她对这本书的肯定,也是对陈满意老师的巨大肯定!

还有朱君毅,他与一代才女毛彦文的故事让人不胜戏谑;施蛰存,他在厦门的北山脚下度过了一段清苦的岁月;还有历史学家顾颉刚,诗坛巨匠陈石遗,副刊大王孙伏园,外教艾锷风、戴密微,等等等等。一共34位曾经在厦大任教的硕儒大师,都在陈满意老师的笔下,立体可感,形象鲜活。尽管,他们从教的过程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正是这些矛盾,恰恰体现了那时办学的不易和艰辛!他们不虚假,不掩盖,对于学术或政见的不同,都是直接表达,毫无遮掩。这,就是厦门大学的先生们!

《厦门大学的先生们》,不仅文字记述详实,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图片资料。一张张的老照片,让我们对于厦门大学的理解、对于厦门大学的先生们的理解,更加的立体和直观!读这本书,我不仅读出了很多珍贵的史实,更读出了一代贤者的文风人风。在历史的洪流中,在时代的变幻中,无论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波诡云谲,他们都是值得被书写和必须被铭记的一代鸿儒!

正如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诚然!在厦门大学的百年风雨中,正是这些大师的到来,为厦门大学注入了精神灵魂。也正如陈满意老师在本书的后记中所说:“这些大师们颇具风骨,他们对名利的淡泊,对苍生的关注,对时弊的针砭,对权贵的蔑视,对理想的捍卫,定格在岁月深处,留下的精神财富至今熠熠发光……他们是厦门大学学术传统的创立者和传承者,他们的学识、人格以及所开创的传统,影响了一代代的厦大学人。文化的种子有了大师们的庇佑后,一寸寸根植温润的土壤,在漫长而阒静的岁月中,生长成葳蕤的参天树木。”

读完掩卷,不由发出这样的赞叹:青山汤汤,鹭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先生”二字里,既包含书中的34位大师,也包含作者陈满意老师。他比我年轻,却是绝对值得我学习的一辈!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这样一部厚重的大书,当是我最开心的事!

谨以此文,恭祝厦大百年校庆,也致敬陈满意老师!祝贺厦大走过百年辉煌,再续绚丽华章!也遥祝陈满意老师在学风日盛、人才辈出的厦门,春安笔健,再著佳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