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记
中考成绩下来了,感觉语文考的是史无前例的糟糕。真是枉费了我那近百张精心挑选的试卷了。
因为学校盖教学楼的缘故,办公室搬到了一间又小又暗的屋子里,连网线都没有,电脑自然派不上用场。于是只好晚上下班的时候,趴在电脑上为孩子们搜索试题,往年的中考试题,今年的中考模拟,包罗万象,只是想让孩子们能多看点文章,多熟悉题型,学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能够完美的表达自己。
看来这一切都是白费。
孩子们文言文薄弱,于是文言文专题弄了近20张,作文薄弱,于是便更多,连范文我都给找上。
却是这样的结果!!
突然感觉,心力交瘁的很!
也许,这本不是个语文的时代。
孩子们,多是钟情于英语。其实汉语拼音也是这样写的,但他们就是醉心于那与国语发音大相径庭的叽里咕噜。也可能是新鲜感的驱使吧,他们觉得能说另一种语言是何等的荣耀!自己的母语却抛在了脑后。不用说孩子,即便是成人,也觉得语文没什么可学的。谁还不会说话呀,从呱呱坠地的啼哭,到会说第一个字,用的都是母语呀!于是乎,可能就厌倦了吧。
我还真不知道。
还有整个社会的导向。
现在无论你参加怎样的考试,都得考英语。哪怕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进个职称也要考英语。据说他们那个年龄的人,学的是俄语。但世事无常,俄语是早就过气了,他们只能慨叹生不逢时。于是便恶补英语,或者,干脆找人替考。只是不知道,他们在国际关系上,利用英语作了多大贡献呢?!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学英语了。但是真正能在生活中用的上的,却是微乎其微,几近于零。
但是,国语,我们亲亲的国语,却是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能用的上的!
但现在的教育,几乎没有多少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只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而已。
其实学语文的目的,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作家。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性情,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度,就是一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境……
中华五千年,先贤圣哲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辉煌巨著。唐诗,宋词,元曲,或温婉雅致如工笔花鸟,或荡气回肠如泼墨山水,哪怕只是翻翻,那怡人馨香,也会让人陶醉沉迷。
也许,这是个无比浮躁的时代,这是个一心功利的时代。连成人都不再有阅读的乐趣,何况被考试压的喘不过气的孩子们!
课堂上,时常向孩子们讲起一些名家名作,他们往往是一脸的茫然,茫然到让我心灰意冷!
我觉得,一个时代,一个纯真的时代,正在离我远去。
还有很多凝聚古人无限智慧、非常经典的成语,孩子们却是闻所未闻。一次在班上提到“韦编三绝”,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这个成语。那时候的我,觉得一个时代,一个纯真的时代,真的离我远去了。
是的,没有人再像孔子那样,能韦编三绝了。
但是他们不以为耻,他们会自豪地说:“我会做高难度的英语题,我会做高难度的数学题!”
他们去买一本又一本的英语和数理化的复习资料,却对一本本文学名著,熟视无睹。
不再有人关心鲁迅,只知道死记硬背着,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却鲜有人读《朝花夕拾》、《狂人日记》;也不再有人关心冰心,他们只知道她的原名是谢婉莹,却不再细细品味《小橘灯》和《寄小读者》的淡雅清新……
谈何老舍,谈何巴金,谈何茅盾,谈何朱自清;
谈何傅雷,谈何曹禹,谈何夏衍,谈何钱钟书;
……
倒也偶见学生阅读,厚厚的大部头,我带着喜悦,拿过来一翻,却是《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奥斯特罗夫斯基会不会悲哀……
孩子们还振振有词:老师,内容不是你想的那样。
我无语,我不知道这是个怎样的时代。我只知道,光看那个书名,我就想吐!!
什么是文学,首先应该给人以美感。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文学”,宣扬的是暴力、色情、早恋……甚至还有更丑陋的……
语文,真的在于厚积而薄发,那漫长的积累,那厚重的积淀,真的不能是一日之功,更没有什么公式定理可套。那份无穷韵味和悠悠情怀,只有在安静的阅读中,只有在岁月的沉淀中,才能体会,才能散发……
多希望,我的学生,能爱上阅读;
多希望,我的学生,能爱上,我们祖国的文字;
多希望,我的学生,不再有民族感的缺失;
多希望,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有民族感的缺失!!
郁闷中,痛苦中,思索中……
偶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