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大雪门头沟爨底下雪景旅游 |
分类: 天朝帝都 |
【P1】今天起了个大早,和几个朋友相约去拍雪景。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转了一会后,毅然决定驱车前往爨底下。由于路面有冰,汽车容易打滑,加之雪还下个不停,我们开了3个多小时才抵达爨底下。卖票处居然也没人,我们便堂而皇之地开了进去。后来才发现,整个村里子根本就没有任何从市里来的车,看来我们是这全北京城几千万人里唯一冒雪过来的。
【P2】沿途的风景,也一样让人心醉。每一棵树上都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雪,甚至有很多树枝很积雪压弯了腰。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篇,银装素裹。来北京七年了,还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雪。
【P3】四周的山上,不管黄色、绿的、红的,各种植物、岩石上都被覆盖上了一层雪。
【P15】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
【P16】这里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P17】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P18】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三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已发展到17辈,茂,字辈。
【P19】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笔,发CUAN音,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故而爨底下村在历史上曾辉煌过。
【P20】“爨”字从字意解释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为:灶,烧火煮饭。为:姓,陕西省歧山县有爨家庄,全村千口余人皆姓爨。此字难写难认,会写则成爨,不会写则成一片,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
【P21】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等地方。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门楼开在那边,中轴线在哪儿,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它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相同。在工艺上也讲究干磨细摆,磨砖对缝。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东侧开二门,大门开在前院东南角。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
【P22】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墙体四角硬,房顶双坡硬山清水脊,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房内设土炕、地炉,方砖铺地,条砖墙裙。门和窗的窗棂多富于变化:工字锦、灯笼锦、大方格、龟背锦、满天星、一马三箭、和斜插棂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条石砌成,房两侧墙腿下有迎风盖板,其石雕花纹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波纹或花卉吉语等。
【P23】爨底下村坐北朝南,建于缓坡之上,层层升高,依山而建,依势而就使每家采光、通风、观景视觉都具最佳效果,充分体现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P24】爨底下街道、胡同多用青石、灰石、紫石板铺路,质地坚固而漂亮,雨过天晴各色石板映射出迷人之彩。而院内多用方砖铺地,夏天不热,冬天不凉,走路不滑,还可调解院内湿度。
【P27】爨底下村右边有内白虎山,北坡楞子,外白虎山,柏峪台北坡,这两座白虎山顺势而下,而无大起之势,特别是内白虎山一落到底,垂驯至极。恰是左青龙昂首,右白虎低头。
【P28】村前南坡梁后有一山峰匀挺而尖酷似毛笔,但在村外才能观得,称之笔锋朝外,具笔峰便崇文,有文化才能当官,故而笔峰朝外孕育出爨底下许多高官曾任职于全国各地。真可谓:笔峰朝外官如林。
时间:2012年11月4日
地点:北京市门头沟区 爨底下村
拍摄:小火(即Yadi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