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不对口的曾国藩为何事业有成?
文/陈锋
曾国藩经过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大官。在军事统帅的岗位上,他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新式军队湘军,平定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乱太平天国运动;他开创了洋务运动,筹建了我国第一台蒸汽轮机……可是,曾国藩读的书,尽是我国的传统典籍,比如四书五经、二十三史之类,都与军事和蒸汽轮机之类的不相干。或者说,曾国藩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工作,明显不对口!不禁要问,专业不对口的曾国藩,为何事业有成呢?
首先,曾国藩爱读书。曾国藩一生爱好读书。他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读的书,一辆马车也拉不了。他虽全面撒网,但重点钓鱼,不烂读书。他一生熟读的书不超过十种,包括《易经》、《诗经》、《史记》、《汉书》、《四子书》、《近思录》等。博览群书的曾国藩,通晓古今,博学多才,触类旁通。这培养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为他后来从事高级管理和军事统战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曾国藩会读书。曾国藩读的书,多是些“讲道理的书”,而不是今天的素质教育课程,也没有今天的方程式和微积分。曾国藩读讲道理的书,自然懂道理,明辨练达,注重“积分”,也很善于求解现实社会中的方程式。他会读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进士之前,他为应试教育而读书;二是在取得功名之后,他为学有所用而读书。这说明曾国藩读书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后来,曾国藩把这些读书方法发扬光大,用在做人做事上,棋高一着。
再次,曾国藩注重修养身心。一个人仅仅爱读书、会读书是没有多大出息的。读书不是目的,其关键是读了书之后如何去应用。曾国藩中进士后,先是被国家分配到翰林院、礼部、刑部等国务院核心部门任职,后来被委任于地方大员,官至两江总督,剿洪总司令。在这些差事中摸爬滚打,稳中求胜的看家本领,是修身养性。生性一副“犟驴子”脾气的曾国藩,深知自身的不足,极在意修养性情。在《曾国藩家书》中,几乎是清一色的修身养性的“劝世良言”。具体表现为以“慎独”为修身的核心理念,以“主静”为修身的行动纲领。比如,在前线战事告紧之时,曾国藩也能在帐中对弈、品茗、闭目养神。“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修得如此心境,才是做大事的好材料。
第四,曾国藩与时俱进,创新制胜。“识时务者为俊杰。”曾国藩出于宋明理学而高于宋明理学,出于桐城派而高于桐城派。其中的根本秘诀在于,他读书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并在实际应用中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融会贯通。在官场上和战场上,曾国藩常能抓住机会,并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很识时务,懂得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由此可见,曾国藩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典型代表。
最后,曾国藩会识人、用人、成人。曾国藩非军事院校毕业,在科学实业上也是门外汉。他指挥打过几次仗,结果都不尽人意。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身为剿总司令的曾国藩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会识别人、使用人、成就人。他有一个庞大的智囊团,里面有文、理、工、管、政、经、军等各方面的精英人才,如智多星郭嵩焘、薪火传人李鸿章、铁骨男儿彭玉麟、一代儒将罗泽南、后勤部长李瀚章、洋务实干家丁日昌等等,计有400余人之多。只要现实需要,曾国藩随时都会把他们派上各自的用场。这些人成就了曾国藩,而曾国藩也成就了数不清的英雄好汉。
综上所述,文科出身的曾国藩,所学专业和理工科不沾边,也没上过军事院校,却能靠着以上五方面的功夫,一通百通,在非专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100多年过去了,这对今天专业不对口的学人来说,也算是他留下的一段遗产启示录吧。
【透视曾国藩】博文连载:
《博客周年“请出曾国藩”》
《曾国藩是湖南人吗?》
《揭秘:曾国藩的乳名和诨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