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翻钢的前半生(长篇纪实77)
(2023-03-11 09:52:24)
标签:
纪实佛学 |
郑翻钢的前半生(长篇纪实77)
东北的春节,实际上没有一点春天的味道。家家户户大门上的对联写着: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莺歌燕舞风光好,柳绿花红喜事多。似乎很有春意在撩人,其实,这些对联都是人们从老辈“对子本”或报纸上抄来的,大都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只不过是些吉利话,或者只是一种愿望。
春节几天就过去了,郑翻钢的工作也恢复了正常。春节刚过没几天,县农林局给郑翻钢布置了新的任务:在冻土开化之前,丁家堡试验站,负责给辽中县北片七个公社的先进大队,进行土壤化验,目的是为了明年丰产丰收创造条件。
郑翻钢接受任务后,首先到县计量局领取了大量的仪器和化验所需的药品,回来后停止了糖化饲料的制作,为开始化验做准备。一天上午,郑翻钢把各种化验所用的药剂调试后,正准备早点回家吃午饭,下午进行一次试验,正要动身,突然有人敲门。
“谁呀?”郑翻钢坐在椅子上问。等了一会儿,见没人回答,他以为是谁家的小孩子在淘气便没去理会,过了一会,门又“咚咚”地被敲响了。“谁呀”这一次他提高了声调,还是没人回答。“真怪”郑翻钢心里纳着闷,并自言自语地说:“妈的,谁家的小崽子,少教育。”话音刚落,门又被敲响了,声音比头两次大了许多,本来郑翻钢心里就有气,随手端起刷洗仪器的脏水盆,偷偷地来到门旁,准备悄悄地把房门打开,把脏水泼到那淘气的孩子身上,以此来教育他一下。就在郑翻钢开门的同时,一盆脏水泼了出去……“这么大的火气干什么呀?”一个女中音迎着脏水飘了进来,说完还嗤嗤地笑了起来。笑声对于郑翻钢来说是那么的熟悉,笑声又是那么的含情,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格外受听,是谁呢?他正在纳闷……
“幸亏我的动作麻利,若不然就变成落汤鸡了。”刘英金一进屋便装作生气的样子说:“不欢迎就别开门,干嘛用泼脏水的形式来迎接客人啊?”
郑翻钢也故作生气的样子,“人家问了你三次,连答应一声都不会。”
“那你开门不就知道是谁了吗?”刘英金强词夺理地说:“何必要问呢?”
“那你告诉我是谁,我不就把门打开了吗?”
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但彼此并没真正生气。
时间对于郑翻钢来说,有时是极为紧张的,也有时是充有余的。由于时间充足,这就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抓紧时间学习是郑翻钢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毕业后,他从古代小说、长篇名著到现代杂志等文章之类的书籍,接二连三地阅读。对他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算是那本《青春之歌》了。小说中主人翁林道静的形象,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心,林姑娘从小是个感情脆弱的女孩子,经过斗争,逐步成长壮大为一名革命战士的事迹,以及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作者的笔法,是一般人所不能够比拟的。厚厚的一本书,郑翻钢只用三天时间就读完了,读后,他曾在日记中写到:学习林道静的精神,与封建势力决裂,不管困难多大,宁可豁出自己的一切,也要拼命到底,死不灰心……读书,因为读书,郑翻钢有时到下半夜也不感到困倦,有时忘了吃饭,也没有饿的感觉。由于大脑经常处于疲乏状态,每当睡觉时,也就格外香甜。一天早上正睡得十分香甜,做着美梦的郑翻钢,梦见他来到大海边,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他钻进了海底:清晨的海底,海水像浓雾,灰沉沉的。水里游鱼,宛如滴在灰色吸墨纸上的墨点,影影绰绰。正是平湖,海水涨潮不落,没有急流河水声,大海像贪睡的孩子,还没有醒来。突然一阵嘈杂声把他从梦中惊醒。
“郑翻钢快起来,公社来电话找你。”郑翻钢睁开双眼一看,原来是大队的通信员尹大趴在窗前,正用手使劲地敲着窗户,并大声地叫着。听说公社来电话,他马上翻身起床,披衣下地,直奔大队办公室。一进屋就抓起电话,气喘吁吁地问:“喂,哪里?”
“我是公社农业试验站老吴。“啊,原来是站长啊!”“市政府农林局通知,叫我俩今晚四点前,到市里参加一个紧急会议。”“明白啦,需要带什么东西吗?”郑翻钢进一步地问。
“十点钟出发。”站长和睦地说。
郑翻钢放下电话,把事情告诉了通信员,请他转告大队领导。
(20230309)
怎么争,都争不过天道和规矩
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人算不如天算,天的一算是什么呢?是一个人的德。德,能守护一个人的一生,德,亦能帮天生坎坷的人化险为夷。
人的富贵贫贱,穷能寿化,其中以寿元最难算得准,因为它涉及八字以外的多方面因素。例如人们常说:积德可以延寿,损德则减寿。亦有食禄尽则命尽之说。《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了。因此,求祸求福,全在自己。
虽然说是上天注定,但是还是可以改变。你只要将本来就有的道德天性,扩充起来,尽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积一些阴德,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别人要抢也抢不去。《易经》上也有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打算,要往吉祥的那一方去,要避开凶险的人,凶险的事,凶险的地方。如果说命运是一定不能改变的,那么吉祥又何处可以得到呢,凶险又那里可以避免呢?《易经》开头第一章就说: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
(202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