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族(13)
(2023-03-07 10:29:58)
标签:
传记军事 |
张氏家族(13)
我的父亲有头脑,生活中只有有头脑的人才能做出很多超乎寻常的事情。父亲这个人一辈子很倔也很犟,倔和犟其实是两回事儿,倔是一个人生闷气,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犟是认准一个理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父亲年轻时,倔强就已出名,村里人给他起的外号叫“棍儿”。棍是什么意思呢?单从字面上理解,它是个名词,木棍、铁棍,但在这里它却有着另外一层含义,即:“光棍”,这个光棍还不是年龄大了娶不到媳妇的那种光棍,而是指说话触倔横上,不给别人面子的那种光棍,当然这种光棍既是褒义又是贬义,褒义是说这人正直,得理不饶人,贬义是说这人不分好坏人,死认一个理儿。在村人的眼里,父亲这根“棍”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们用赞许的眼光看他的,因为他作出的很多事情,让人们都能明白地看出,他不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大家。比如说,五一年、五三年、五八年家乡发大水时,每一次他都是丢下自己的家,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村中的年轻人,冲在抗洪的第一线。尤其是五八年的那次洪水特别大,水头足有一人多高,距离十多里地都能听到大水“隆隆隆”的声音,水头所到之处,冲得屋倒房塌,一片狼藉,很多家的柴火垛在水中漂移,小树被连根拔起,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父亲为了保护整个村庄的安全,他带领村中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们,到村东头拦水叠坝。年轻人用筐挑土,妇女们用盆端土,不管男女老少,全民总动员,在父亲的带领下,在村东路口叠起了一道一人多高的大坝,终将洪水挡在了村外。比如父亲在做生产队的会计时,每到秋后决算时,他总是把其他生产队的会计招集到我家,然后拿出自家的吃喝来招待别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进行决算。
父亲一辈子也是很苦的,从小就失去了娘,解放前为了生存,自己跟着哥哥东奔西走,他扛过活、种过地、赶过马车,解放后在村里做过村委,护过青,当过保管,做过会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村里成立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他在代销店工作,先是当一般普通的营业员,后来成为了负责人。那时的代销点,初期只卖烟酒糖茶,油盐酱醋,后来发展有日用百货,农村用具等,父亲在代销点一直工作到六十多岁。
在村里父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他在村里说话的力度是一般村干部不能比拟的,在某种程度上比村干部说话都好使,比如说我们姐弟五人,先后走出丁家堡,跳出农村这道门槛,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姐是文革前考学走出农村的;二姐先后当过民办教师、参加过深窝水库的建设,到凌源当过工人;大哥毕业后从生产队直接抽调到水利部门工作;二哥读过工农兵大学,在县农机厂和公社机械厂上过班;我能参军,更是离不开他的威望。总而言之,父亲在村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很多村民家里有难解的事情,很多人家发生了纠纷矛盾,都以找到父亲来化解为一件荣耀的事。在村里,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对父亲都是毕恭毕敬的,就连下乡知识青年们,都非常尊敬他。
(20230305)
军事:浅谈《吴子》中的治军思想(1)
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吴起(?—公元前381年),是战国前期卫国人,曾在鲁国做过将军,又在魏国魏西河守(即西河的军政长官,在今陕西大嘉一带)多年,亲自领兵打了很多胜仗。后来到楚国做令尹(即宰相),辅助楚悼王实行变法。《汉书.芝文志》中曾录有《吴起》兵法48篇,已亡佚,至今尚存的《吴子》吴子兵法6篇,相传是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讨论军事问题的记录。他在军事理论上的一些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吴子》治军思想。
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据《吴子.料敌》记载,吴起在魏国为相时,魏武侯曾为魏国处在六国中间,四面受敌而忧虑,询问吴起有什么办法。吴起答道:“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今君已戒,祸其远矣。”这里的戒是警惕,戒备的意思。《吴子》把戒作为:安国家之道的首要问题,提出先戒为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国家,即使像魏国那样四面受敌,只要时时保持警惕,积极加强武备,就可以做到有备无患,远避战祸。按照“先戒为宝”的原则,《吴子》对军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论将》篇告诫部将必须慎重对待的五条中,专门有“备”和“戒”这两条。“备者,出门如见敌”,“戒者,虽克如始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军队经常有敌情观念,绝不骄傲轻敌。这里特别抓住了“平时”和“胜后”这两个最容易松懈轻敌的时刻,告诫将领要“如见敌”,“如始战”,不能不说是切中了要害。《吴子》又辩证地指出:“战胜易,守胜难”将士懈怠,其军不备,可潜而袭。这些话,意思也是很可取的。
《吴子》的“先戒为宝”的思想非常可贵。据说吴起在魏国领兵防守西河时就是这样做的,结果与诸侯大战76次,有64次大获全胜。
(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