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阚侃教育 |
近几年,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长培训市场十分活跃也非常混乱,有些人趁机把某些观点包装成温馨的鸡汤,让家长美滋滋的去喝。家长爱学习是一件好事,前提是学习正确的理念和知识,方向大于努力,理念差之毫厘行为谬以千里。为什么那么多家庭教育理念都在忽悠家长?主要原因是摸准了众多家长的“胃口”,投其所好。忽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XX”比“YY”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鼓励比指责重要……这都是伪命题,是在玩文字游戏。
认清这类理念的正误,首先要弄清“比较”的概念,词典解释:比较是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成长是过程,成功是结果,过程和结果不是同类事物是无法比较的。成人主要指道德品质,成绩主要是学习的效果,一个是德一个是智,德和智不是同类事物也是无法比较的。由此可见,这类理念是否正确,关键看能不能“比较”。
连接词“不是…而是…”。小学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阅读,小学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习惯,小学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心理健康……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是二选一的问题,不能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是一个多项选择题。
其实,这类理念改一下连接词就不存在太大问题了,连接词不能用“不是…而是…”,应该用“是…也是…还是…”一类的连接词。这类理念是这几个方面都有其不可或缺性。
挂羊头卖狗肉式的理念。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XX……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专用语,最好礼物应该是个性化的,共性引导教育痕迹过于明显。
班主任管一个班,一个家庭多者三个孩子,还值得配什么班主任?孩子心爱的礼物大都是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你孩子认为好的礼物别的孩子可能认为毫无价值,使劲往读书、习惯方面引导,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有些名人的时髦言论。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的《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文章一出,拍案叫绝的有之,拍案而起的亦有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鲜明的对立?
刘瑜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说的又是对待自己孩子成长的态度,此话并没有毛病,她讲的普通是精英阶层的普通,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普通老百姓的普通。她讲的是理念正确的话,但拿到普通老百姓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她的孩子再普通也能上清华附小、附中,老百姓的孩子即使非常优秀也基本没有机会上清华附小、附中,这就叫“此普通”不是“彼普通”。
有些舶来之品。和孩子做朋友,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做最好的自己,适合的是最好的,静待花开……
朋友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你和孩子有父子伦理、有教育伦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朋友,生活上可以平等、民主、自由,教育和礼仪上是不行的,熊孩子大都是做朋友做出来的。
什么样的陪伴才有意义?谁说的清楚?你清楚做最好自己的标准码?你知道什么最适合你孩子的吗?静待不是开花的任何条件,为什么要静待花开呢?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仅会阻碍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而且会领偏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家长一定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理念”牵着鼻子走。
在目前家庭教育没有严格科学根据的情况下,我们还无法判定究竟哪一套方法更高明、更有效。因此,在育儿方面并不存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
学习他人经验,我们的先贤早有告诫,不要犯削足适履、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毛病,要有南橘北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