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谁?

(2022-02-25 10:26:50)
标签:

pplong

转载

分类: 人生.健康

到一个单位去,看门的值班人员总会问你几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来做什么事情?”这些问话看似平常,其实却有着非常高深的哲理。除了别人的询问,每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这类宏大的哲学难题呢。

我是谁?这个看起来如此简单的问题,如果真要回答起来其实并不容易。拿“你是谁”这个问题来问一个幼童,他可能会告诉你他的名字,在这个幼童的心中,家人赋予他的名字或许就代表了他的全部,但当问我们这些人的时候,大家肯定不会如此去想。拿“你是谁”这个问题来问一个失忆症患者,他可能根本就搞不清楚你的问话的意义。那问我们所教的学生呢?同样的问题不同学生的回答,自然也是五花八门的。

我们都知道,细胞一直不断地在进行新陈代谢。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已经被各类新的细胞所取代。一想到这些,就会产生一系列奇怪的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是谁,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一样吗?就像一台机器,某个零件的更换我们不会说这个机器变了,但当我们将所有的零件都换了一遍的时候,这台机器还是原来的机器吗?我们有时认为“我”从生下来到最后死去一直就是那个“我”,但从生理、心理、社会活动等的角度去深思,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尝试着从逻辑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回答。他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写道:“任何人都承认‘AAAA)’的命题,并对此毫不质疑……我心中确实拥有某种始终如一、始终单一并统一的东西。我们可用‘我=我,我是我’来表现这如此确立又显见的必然关系。”

费希特依据逻辑学中最简单的逻辑规则AA”,即同一律,对“我”进行了定义,它的意义是“自我是纯粹的主体,纯粹的行动,它没有、也不需要任何不同于自身的依据。”换而言之,自我是自身的依据,自我设定自身。费希特在这里强调,纯粹的自我是行动,不是实体;一切都因自我意识的活动而产生,都只能作为自我意识的表象而存在。那么,人的自我意识出自何处呢?它就来自于记忆!我是谁?“我”是我的所有记忆的总和。

有了关于“我”的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解释前面讨论的有关幼童、失忆症患者心中的“我”的相关话题了,也会对不同的人对“我”的界定千差万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有关人的记忆的话题。脑科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大脑存储记忆信息,并不是定位于脑的某一确定位置的。那些陈述性的事实和知识,主要通过海马体来进行记忆;有关对生活事件及其情景的记忆,与海马体和额叶皮质相关;关于如何做某件事情的程序记忆,主要依靠小脑和纹状体;而有关环境、地标方位等的空间记忆,则主要依靠海马体周围的内侧颞叶结构。典型的记忆是一簇复杂的信息,同一个事件或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可能分别加工并储存在不同区域,最终这一大片脑区形成一个完整的事件或概念。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概念的记忆,还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大脑会主动删除自认为那些次要的信息,让主要信息凸显出来。就像我们经常在一条街上行走,但对道路两旁的店铺知之甚少一样。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尽管老师在课堂上传递给他们的信息都是一致的,但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经常会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他们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上的偏差,并最终各种测试中表现出来。二是经处理的信息进一步概括,将其一般化。这有点类似于我们手中的地图,有的道路很宽,有的道路很窄,有的建筑很高很有特色,有的建筑很矮很破烂,但通过一般化的处理之后,我们对道路的宽窄、房屋的高矮和新旧并不关注,只需要明确这里是道路、那里是建筑即可,这就是一般化的过程。大脑构建学习的心灵地图,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方式。三是扭曲部分信息。一座城市,市中心的道路密集、建筑众多,郊区相对要好很多,因此在同一张地图上,市中心区域的地图比例和郊区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所采取的就是扭曲处理的方式。人在大脑中绘制自己心中的世界地图,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扭曲更加多元化,除了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扭曲外,在情感领域也会发生扭曲。

如果你理解了记忆的这些特点,就会明白,现在的“我”,只是无数事件一路演变而来的暂时性过去,只是一时的“我”。“我”总要不断经历各种事件和改变,大脑也在时时刻刻重新构建有关“我”的新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原有的记忆被删减掉了,有一些被进一步的抽象和一般化了,还有一些被扭曲了……就像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一样,留存下来的记忆常常是有助于自己的,或者是为保护自己而歪曲的记忆。这样的过程是无时不刻都在进行的。所以一成不变的“我”是不存在的。今天的“我”对过往的回忆,一定是基于当下的记忆开展的,所以一定会存在很多虚构的成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不断地在经历着各种改变这样的事实。

我是谁?“我”是自我意识,是有关自己的记忆,是一个不断在变化的个体。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指出,人的精神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我要告诉你们有关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婴孩。”人们最初如同背负精神重荷的骆驼,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独自奔走,想从干渴的骆驼成长为丰硕的狮子,需要耗费极大的努力,经历漫长的过程。当思想成长到狮子阶段再想突破,必须控制自己回到纯粹的婴孩状态,拥有婴孩的思考方式。只有婴孩才拥有不收束缚的思想,无限的异想天开的创造力。

我是谁?没有一成不变的“我”,“我”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学会接受每一天都是全新的自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