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籍心灵·读《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

标签:
pplong转载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读黄珍奎《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一书有感
一谈起哲学,一些人总会产生一种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感觉,似乎搞哲学的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心寡欲之徒,所搞的研究也是不带泥土气息、普罗百姓很难理解的宏大命题。这实在是对这些的极大误解。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都在进行哲学的思考,比如说类似“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的追问,比如说对一件事情是好还是坏的判断,比如说生活中应该认命于现实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抉择……如果有了一些哲学的知识或者观念,在回答这些问题、做出判断时或许就能跳出固有思维的羁绊。而哲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生活中的苦难,化解心灵上的忧伤和烦恼。正如古代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说:“哲学家的论证若无法治疗人类的苦难,那这样的论证是没有价值的。若是无法解除身体上的疾病,医学可谓毫无助益。同样,若是无法去除心灵上的痛苦,哲学亦是毫无用处。”
黄珍奎的《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一书,选择了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20个问题,如偏见、虚荣、男女差异、时间管理、工作效率等,用哲学的观念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案例将浅显易懂的知识融入其中,即使在哲学方面零基础的读者,也能够没有障碍地加以阅读。限于篇幅,这里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加以推介和讨论。
一、做喜欢的事情可以成功吗?
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压抑欲望与张扬个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孩子喜欢唱歌、跳舞,但家长和老师却对他们说,文化课学不好有再多的喜好也没有,必须要放弃自己的那些爱好,乖乖地坐在课堂里读书学习。大学毕业后,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过活了,却发现现实是那样的悲催,好不容易经过各种测试应聘到了一个单位,依然无法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只能逼着自己讲那些“无聊”的工作一天天做下去。“喜欢的事”是一种欲望的象征,在人们的普遍意识里,只有“压抑欲望”,克服困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哲学家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却不这样认为,他以“自我完善力”来解释自己的哲学。斯宾诺莎认为,事物都有想让自己的存在延续下去的努力,这就是自我完善力。它就像物理学上所讲的“惯性”,是事物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仅存在于物体,也存在于人类身上。自我完善力在人类的精神上称为“意志”,对于具备完整精神与肉体的人类来说,称之为“冲动”。若“冲动”听起来过于模糊,不妨将它理解为“欲望”。
当你口渴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你会产生对水的“意志”,即在脑海中产生需要水的想法;同时会产生想要摄取水的“冲动”,即身体会有所行为,以便让自己能够喝上水。阅读也是如此,你的大脑中要有阅读的“意志”(想法),同时还需要你能产生阅读的“冲动”,你的身体才会坐到书桌前。“意志”是精神层面的,“冲动”是肉体层面的。精神状态会受到肉体状态影响;反之,肉体也会受到精神影响。当精神意志够坚强时,所有肉体上的问题都能被克服;同样,当肉体健康强壮时,精神也会跟着健壮。
斯宾诺莎指出,自我完善力并非固定不变之物,它充满活动力,会因为机遇而有所增减。在出现“快乐”时会增加,在出现“悲伤”时则会减少。见到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情时,我们会感到快乐,而这股喜悦的情绪,能提升自我完善力。当生活充满了自我完善力,就能朝自己梦想的成功更进一步。这就是人生成功的真相。
总是压抑自己的欲望,生活必然苦闷,自我完善力也会逐渐降低。反过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名利往往就会自行登门拜访,自我完善力必定只增不减,因为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事、物,通常都会带来较少的悲伤与更多的欢乐。我们并不是因为成功才得到幸福,而是因为与带来快乐的人、事、物接触,使得自己的人生变得幸福。会在生活中提升自我完善力的人都知道,感受到快乐的这种情感,本身就是成功。
二、虚荣心是好还是坏?
就像我这样固定时间都要发一篇博文在新浪的博客之中,或者每天早晨发送一组花儿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其背后隐含的心理机制是什么?都是为了存在感,一个人如果缺少他人关注、认同或称赞,就无法真切感受到自己正活着。
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指出,刷存在感是因为虚荣心,而且“无人能摆脱虚荣”。“虚荣”又来自哪里?帕斯卡提出,虚荣的真面目是因为人类是感性的存在,每个人都天然爱自己,而爱自己的人同样会不自觉地盼望他人也能爱着自己,就这样不停地渴求他人的关爱,于是产生了虚荣。
人类为什么会有虚荣心,是因为人类虽然是理性动物,但更多是感性的存在。虚荣就是要把自己的外表装扮得比原来更加光鲜亮丽的一种心态,人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博得他人的喜爱。帕斯卡认为所有人都这样,连隐居在山林的哲学家,也会因书上漏掉自己的名字而生气。当有人说“内在比外表重要”时或许也是一种虚荣,因为说者本身的可能出彩点不是外表而是内在。
虚荣的机制是:需要从他人身上得到关注、认同或称赞的情感。既然无人能够摆脱虚荣,那在平日的生活中,该如何安置我们这颗虚荣的心呢?
帕斯卡告诉我们,我们的关系圈中存在着两种关系:“表面关系”和“真正关系”。你发了一组照片到微信群里,肯定不是为了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关注的。那些给你点了赞或者没有点赞你都不会太在乎的人,就属于“表面关系”;但其中的某些人如果关注到了你的照片,你会觉得开心和高兴,这些人就是你的“真正关系”。
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表面关系”的关注、认同或称赞,最终只会招来不安、空虚和寂寞,因为我们无法同时吸引所有人,而很多人的关注对你的生活来说根本无关紧要。有效的方法是,寻找可以和你建立起“真正关系”的人,并从他们身上满足虚荣。把你想得到关注、认同和称赞的内容想法,直接去和他们分享。人的一生不需要太多朋友,三五知己足以。这个“三五知己”就是自己的“真正关系”,这句话也是上述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在真正关系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亲密关系”。心理学中有一个情感通道容量,说人的一生中能够同时处于亲密关系的人群的数量不会很多,一般不会超过12个,这里面已经包括了自己的父母在内的家庭中的直系成员。想想看也是如此,要维持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你最需要的是时间和情感的投入,但你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还要分配给工作、睡眠等,能够让你支配的时间确实很有限。要好好珍惜这“亲密关系”,它才是让你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让自己获得幸福的真正源泉。
三、相濡以沫为何如此之难?
相濡以沫最早出自《庄子·大宗师》,最初用来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后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祝福、赞美那些白头偕老、相爱有加的贤伉俪。但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则是夫妻之间时不时就来一场的斗气和争吵,动不动就过不下去闹离婚的夫妻更是比比皆是。为什么男、女之间很难做到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雅各·拉康(Jacques Lacan)既是哲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者,他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类的需求如果不能得到全部的满足,就会产生缺乏感,而缺乏感会导致神经症。按他的话说,人类都必属于“精神病”“变态”“神经症”三种临床结构之一。其中,比较接近正常的临床结构是“神经症”。神经症又分为“强迫症”“歇斯底里”和“恐惧症”三种。
大多数男人都具有“强迫症”。“强迫症患者将对方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并且不认同对方的欲望与存在。再者,对强迫症患者来说,那个对象是可被取代替换的。”这就是通常的大男子主义,口头禅是“我说了算”。这样的男人不太会细心去观察女朋友的感受或心情,总是忙着观察和袒露自己的欲望。
而大多数女人都有歇斯底里的特质。“歇斯底里患者不像是强迫症患者般,将对方视为自己所有。反而会试着找出他者的欲望为何,并努力成为可以维持对方欲望的那个对象。”这样的女人的口头禅是“照你说的做。”他们通常都想知道男生的想法,陪他去做,而很少说自己想做什么。
强迫症与歇斯底里碰在一起,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男人总是坚持自己的欲望而让对方受伤,最后弄到自己也得饱受空虚之苦。女人总是为了迎合对方的欲望而失去真正的自我,最后双方都承受寂寞之苦,这就是强迫症与歇斯底里会走上的终点。
要摆脱神经症,就必须在这两种症状中取得巧妙的平衡。男人要好好控制自己的强迫症,并努力活得歇斯底里一些,练习观察对方,而非总是着重于自己的欲望。反之,女人要试着控制自己的歇斯底里,并努力活得强迫症一些,练习专注于自己,而非对方的欲望。唯有这样,才能摆脱神经官能之爱,进而达到成熟的爱情。
通常一个人身上两种症状都有,那就努力做到在两者之间经常切换,减低彼此间的伤害。“想要过好生活,就必须将与他者共同生活时发生的碰撞频率减到最低。”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哲学并非思想的推理判断,而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关乎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插上哲学的翅膀,飞翔吧,在哲学思维的指引下,努力探寻生活的真谛。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韩]黄珍奎著,赖毓棻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