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写月亮?
(2022-02-20 16:30:28)
标签:
转载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那一片月,就是一种给了自己和千里之外的人,还共处一室的感觉。
不知不觉,新一年的中秋到了,那一轮满月仿佛约好的老朋友,又一次如约而至了。
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
很特殊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和能够回家的亲人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月亮。若是再有些文采的,还能吟上几首应景的诗。这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古代的唐诗宋词里,写月亮的太多太多了。
我在《唐诗三百首》里,大致搜了一下经常出现的字,月亮就排在第一位,出现了125次。也就是平均每两首半的唐诗,就会写一下月亮。其他的例如水,风,花,雪之类的,出现的次数也挺多,但远远不如月亮。
古人念叨过无数遍的“风花雪月”,看来是以月为首的。
我也有些好奇,像李白、杜甫、苏轼、孟浩然这些诗词大家,为什么这么钟情于月亮?或者说为何整个盛唐,都钟情天上那一片月。
当我翻遍了唐诗里,关于月亮的描写,这一疑惑渐渐解开。
为什么古人那些喜欢月亮?也许是和,从前的一切都很慢,有一定的关系。
木心写过一首诗,把从前的那种慢,描述的很有诗意,仿佛一切都更美好: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实际上这和我们回忆起多年前发生的事情,总是先想起那些美好的事情,于是怀念就一发不可收拾。
但真当你回去了,还会发现在那些美好之外,令人忧烦的琐碎事儿。
显然对于那些古人来说,“慢”是一件很讨人厌的事情。过去的车马很慢,往往意味着一次别离,就终生难见。
比方说,你是一个将要上任的县官,远离故乡,往往走,就要走上几个月,在这过程中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出行是一件代价高昂的事情,如果家里人想念你了,他们就要再走上几个月,中间要放下农活、工作等一切事情,一分钱都不赚,就这样艰难地长途跋涉几个月,只为了见你一面。
显然这是不常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在古代的别离,就可能再难相见。
每一次分离,都有可能是最后一面。
不过见面难,书信也很慢,可能你今年写下的信,明年才能寄到对方的手上。这些变慢了,我们的人生也就变短暂了。在那个时代,一生只够寄一百封信。
那些无比思念互相的人们,不知该如何抵抗这一种慢,让这种想念越过千山万水,重新与君相逢。
这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
而天上这轮月亮,就是其中一个寄托。张九龄就写过一句诗,叫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意思就是无论你在何方,我们看的都是同一轮月亮。
你在长安灯火中,我在江南烟雨里;你在塞外戎马上,我在深闺春房下;你在天之涯,我在海之角。我们再难相见,但每当我们抬起头,看的都是同一轮月亮,也希望这一轮皓月,能带给你我的思念。
正如: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到了这种时候,月亮就不仅仅象征着,天上那一颗星辰,而是代表着那无数个被距离隔开千里人们的思念。渐渐地,又递传到了人的身上,例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是月亮,它能穿越空间的距离,在某一时刻,让所有人在月光下团聚。
还不仅仅如此,那时候的诗人们,还为现在的我们写了首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在今夜,我们头顶的这一轮明月,曾经也照过豪情万丈的李白,悲天悯人的杜甫,钟情美食的苏轼,欲说还休的李清照……
照过这华夏大地千年来,成千上万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们。
他们也都曾抬起头,痴痴望着天上的明月,一如今时的我们。
也许“月”的意义就在于,能让人们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相聚。毕竟,我们都曾望过,这一轮悬挂在夜空里的明月,无论你在哪里,无论哪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