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长学校 |
又结识了一个教育爱好者——康康,他是法国人,不懂中文,只能用英语交流。我在学校学了多年英语,还过了英语六级,却从来不会用英语交流,再加上许多年没用过英语了,更是除了还记得几个简单单词外,其他都忘光光了。
交流中,我努力捕捉他们说到的单词,绞尽脑汁回想,勉强偶尔能听懂一点点儿。我自己也勉强挤出几个单词加各种手势,也可以有点儿简单的交流。
大家突然说到关于培养孩子习惯这个话题,我想说句话,努力在脑海中回想,“养成习惯”用英语怎么说,想了许久,也没想出来,便求助于NoNo,“养成习惯用英语怎么说,我只记得习惯是habit”。
我期待着一个标准答案,NoNo却跟我说,“你可以尝试用你知道的单词去表达,比如have。”
“啊!还可以这样来表达!”当时的我心中一惊,就跟大家继续交流去了。
“你可以尝试用你知道的单词去表达,比如have。”回来后,NoNo这句话不自觉再次浮现出来。
“养成习惯”用英语怎么说?因表达的需要这个问题冒出来时,我无意识就只在脑海中搜索那个忘掉的“标准答案”,却从未想过我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回想自己学英语的过程,我们那个年代,是初中开始学英语,记得第一个英语老师,是一个容易害羞的男老师,普通话很不标准,经常在课堂上说话被学生们笑话。当时学英语,就是跟着老师读,背课本上的单词、句型、课文……还有固定搭配。单词、句型这些经常是要在课堂里听写的,每次听写就紧张,因为写不出来是要挨批评的、是丢脸的、是羞耻的,但是又完全没动力去背。
高中、大学、研究生的英语,都是这样学过来的,记住、背诵、考试,考试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比如“养成习惯”若是出一道题,极有可能是一道选择题,这样的选择题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ABCD四个选项中,一定有一个词是标准答案。
其实后来也有和他人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不过真的在生活中需要用到英语时才发现,自己虽然过了英语六级,也不过是学了多年应付考试的英语而已,真到了生活中,除了Hello, Nice to meet you这样可以简单套用标准答案的说法外,什么也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也罢,可以在不会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完全不敢去说,因为“说错了”是要挨批评的、是很丢脸的、是羞耻的——那种课堂中被老师批评,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的感觉冒出来时,很难有勇气去开口。其实读大学时,宿舍门口就是学校的英语角,但我从来没去过,因为那时的我“坚信”:我完全不会说英语,不会说说错了太丢脸了!
现在,我终于“长大”,不担心“说错了”挨批评、丢脸、羞耻了,可我仍然被限制在“有一个标准答案”中,碰到问题时,我不是灵活去解决,而是首先努力去搜寻记忆中曾经学习过的“养成习惯”的那个标准答案。没搜寻到,我坦然面对自己的不知道,转而问NoNo时,我期待的也是一个标准答案。
“你可以尝试用你知道的单词去表达,比如have。”结果,我却没有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得到的是一把开启自己枷锁的钥匙,这个枷锁——英语有固定标准答案的枷锁,已经禁锢了我好多年!今天,我才知道:天啦,原来还可以这样!英语不是去记住、背诵一些标准答案,而是你认识一些东西(比如单词,比如基本的语法等),然后和这些东西去玩耍。(当然需要记一些东西,但记本身不是目的)
是啊,教育中(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我们都试图在教孩子很多东西,很多可见的说的出来看得到的东西,比如:某些知识、技术、能力等,但同时,也有很多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的认知,比如“恐惧”这样的情绪,比如“做错了是羞耻”的这样的信念……
更重要的,看得见的东西都忘掉后,我们的身体仍然记住了那些看不见的——情绪、认知、信念等,并且将自己的生命就这样禁锢在其中,还完全不自知。
在育儿中,我们能看到那些看得见的,也能体会到那些看不见的吗?(E妈)
交流中,我努力捕捉他们说到的单词,绞尽脑汁回想,勉强偶尔能听懂一点点儿。我自己也勉强挤出几个单词加各种手势,也可以有点儿简单的交流。
大家突然说到关于培养孩子习惯这个话题,我想说句话,努力在脑海中回想,“养成习惯”用英语怎么说,想了许久,也没想出来,便求助于NoNo,“养成习惯用英语怎么说,我只记得习惯是habit”。
我期待着一个标准答案,NoNo却跟我说,“你可以尝试用你知道的单词去表达,比如have。”
“啊!还可以这样来表达!”当时的我心中一惊,就跟大家继续交流去了。
“你可以尝试用你知道的单词去表达,比如have。”回来后,NoNo这句话不自觉再次浮现出来。
“养成习惯”用英语怎么说?因表达的需要这个问题冒出来时,我无意识就只在脑海中搜索那个忘掉的“标准答案”,却从未想过我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回想自己学英语的过程,我们那个年代,是初中开始学英语,记得第一个英语老师,是一个容易害羞的男老师,普通话很不标准,经常在课堂上说话被学生们笑话。当时学英语,就是跟着老师读,背课本上的单词、句型、课文……还有固定搭配。单词、句型这些经常是要在课堂里听写的,每次听写就紧张,因为写不出来是要挨批评的、是丢脸的、是羞耻的,但是又完全没动力去背。
高中、大学、研究生的英语,都是这样学过来的,记住、背诵、考试,考试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比如“养成习惯”若是出一道题,极有可能是一道选择题,这样的选择题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ABCD四个选项中,一定有一个词是标准答案。
其实后来也有和他人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不过真的在生活中需要用到英语时才发现,自己虽然过了英语六级,也不过是学了多年应付考试的英语而已,真到了生活中,除了Hello, Nice to meet you这样可以简单套用标准答案的说法外,什么也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也罢,可以在不会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完全不敢去说,因为“说错了”是要挨批评的、是很丢脸的、是羞耻的——那种课堂中被老师批评,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的感觉冒出来时,很难有勇气去开口。其实读大学时,宿舍门口就是学校的英语角,但我从来没去过,因为那时的我“坚信”:我完全不会说英语,不会说说错了太丢脸了!
现在,我终于“长大”,不担心“说错了”挨批评、丢脸、羞耻了,可我仍然被限制在“有一个标准答案”中,碰到问题时,我不是灵活去解决,而是首先努力去搜寻记忆中曾经学习过的“养成习惯”的那个标准答案。没搜寻到,我坦然面对自己的不知道,转而问NoNo时,我期待的也是一个标准答案。
“你可以尝试用你知道的单词去表达,比如have。”结果,我却没有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得到的是一把开启自己枷锁的钥匙,这个枷锁——英语有固定标准答案的枷锁,已经禁锢了我好多年!今天,我才知道:天啦,原来还可以这样!英语不是去记住、背诵一些标准答案,而是你认识一些东西(比如单词,比如基本的语法等),然后和这些东西去玩耍。(当然需要记一些东西,但记本身不是目的)
是啊,教育中(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我们都试图在教孩子很多东西,很多可见的说的出来看得到的东西,比如:某些知识、技术、能力等,但同时,也有很多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的认知,比如“恐惧”这样的情绪,比如“做错了是羞耻”的这样的信念……
更重要的,看得见的东西都忘掉后,我们的身体仍然记住了那些看不见的——情绪、认知、信念等,并且将自己的生命就这样禁锢在其中,还完全不自知。
在育儿中,我们能看到那些看得见的,也能体会到那些看不见的吗?(E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