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才:从文本到课堂有多远?
(2022-02-01 16:13:11)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好一个做证明题的人!“不盲从任何人,从自己的判断出发来思考、实践。”这是梅洪建老师对自己“做证明题”的诠释。
窗外,红梅正艳,翠柳渐欲吐烟。
独坐窗前,“禅茶”袅袅,檀香阵阵,捧读梅洪建《非常语文非常课》。浸淫其中,逗留品咂,惬意自适。如是我读,醍醐灌顶,喜不自胜。
且读且看他如何做“从文本到课堂有多远?”这一证明题。
书名《非常语文非常课》,私下冒昧揣测许是化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意。不觉心生“拉虎皮做大旗”沽名钓誉之嫌。倒要看他制造一个怎样的噱头:弄一个怎样的“非常语文”,颠覆出一个什么样的“非常课”,以证明其“非常”。
由“后记:语文才是我的根”读起,不觉莞尔:
这本书展示的课堂是“非常语文课”。所谓的“非常”不是自己的课特殊或者是超出别人,而是所选课的文本相对而言难上,或者难以出彩。这些文本要么是特别浅显易懂,要么是特别容易误读,要么是教点难出,要么是“四不像”文体……
原来,梅洪建老师是这般破解这道“证明题”,在别具一格中“剑”走偏锋,不喜人与亦云,偏对一些名师名家避而不谈或虚晃一枪的“老大难”,进行思考、探索、实践。这对一线教师来说正可谓久旱逢甘霖。
此书由“课堂实录及点评”和“经典文本解读”两部分辑成,另附一则“后记”。梅洪建老师将“课堂实录及点评”细化为教学絮语、文本呈现、课堂实录、专家点评等四个方面。“经典文本解读”自成一辑,可见梅洪建老师对本文解读的重视,一如他对我说“文本解读是关键、教什么是核心、课堂设计是最末”。梅洪建老师对语文教学用情颇深,由此可见一斑。
“文本呈现”在为读者阅读、咂摸文本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读者与梅洪建老师就文本解读或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交流、争鸣、探讨提供了“责难”的抓手,在相互参证中各自“做证明题”,不自觉地完成吸收与内化。“教学絮语”是梅洪建老师以简练的笔触精到地表达对文本一己思考,或者说在文本解读中发现的教学点——选点突破,“课堂实录”则是一步步“做证明题”——落实文本解读中的思考。两相结合,我们正可藉此看梅洪建老师在课堂中是如何一步步落实自己的解读,并参悟由文本解读到课堂教学的路径。要知道,我们一线教师存在的最大难题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一篇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不是依靠空泛的说教就能实现并内化为能力。它需要一场场旅行,也许只有在反复穿行中,我们才能够会心一笑。本书收录的十一篇课堂实录,正为我们提供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门票。“专家点评”部分,则是当前活跃在一线的中青年教学专家对其各地上的公开课的多视角审视。其中的真知灼见,既是为他点拨指要,更是为作为读者的我们指点迷津。如刘祥对《说书人》课堂实录中一个片段的点评:
要想实现课堂的深度,让文本解读走向理性,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在思维阻滞处开凿导引渠,要善于用学习过的知识、生活中的知识、近似文本中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梅洪建老师想来也和我持有相同的认识,他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疑难问题时,便绝不做甩手大掌柜,而是积极参与其中,既做好倾听者、总结者,又做好点拨者、引导者。
这样充满睿智的文字,既是说给梅洪建老师听的,也是说给我们的。点评文字,无论或褒或贬,皆切中肯綮,值得揣摩品味。
下面以《卖油翁》为例,看梅洪建老师“做证明题”的匠心。在“教学絮语”中他说:“我选择了一条线,一条可以概括人物特点、事件发展又可以不断带动词语理解和语句品析的线……不断完善对联的过程,就是孩子们不断深入到文本,深入到语词理解中去的过程,‘玩’对联是手段,而学习文言词语意蕴则是目的。”正是源于他对《卖油翁》的深度解读与精准把握,才有了课堂的美丽呈现。
我们看《卖油翁》课堂实录的一个片段:
师:本文写的是关于(一边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接下来,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生7: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
师:呵呵,真好,还是很工整的对联,要不我们这节课就照着你的对联写下去?
生:(兴奋的样子)好啊,好啊……
生8:老师,他说卖油翁卖油不对。(老师眉毛一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这篇文章中主要讲的不是卖油翁卖油,而是卖油翁倒油。
生9:要用文章里的字,卖油翁沥油比较好。
师:(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嗯,听你的,能用文章字句的就尽量用,不能用的就尽量创造工整的字句好吗?
“做证明题”的乐趣,正在于过程的精彩。或行云流水,或曲折迂回,或小径通幽,实在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流行元素,诸如“自主”“合作”“探究”“互动”以及教师少讲等等,都能找到踪迹,且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对文本的独到见解,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专家们切中肯絮的点评,以及课堂环节的起承转合圆融通透,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梅洪建老师的这道“证明题”证明之妙,更奇妙的是我们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了他证与自证的结合,不得不说这实在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品读《非常语文非常课》,一起“做证明题”,品尝思想饕餮盛宴。
最后,以邱学华教授送给梅洪建老师的一句话作结:“小梅啊,盲从别人永远成就不了自己,真正成就自己的人,都会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正是:非常语文,非常道
(注:文章刊发在《教育时报》2016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