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才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教材!

(2022-01-23 06:05:20)
标签:

转载

分类: 阅读与写作

读经的教育就是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在一个人小的时候,他的吸收力强,他的表现力弱,我们就以吸收为主;他越长大表现力强,才让他表现。但是他怎么表现呢,必须在先前打基础的时候,就有相当的吸收跟酝酿。我们现在的学校体制教育,就是给孩子学得太简单太肤浅了,无所谓“涵藏”与“酝酿”,等将来他要表现的时候,就发现一无所有。

所以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我们的青少年没有深度,就是因为他已吸收的东西本来就没有深度。比如我们只是教小学生小猫叫啊,小狗跳啊,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啊,最多只是小猴子大白象的故事,然后一些政治、刀光剑影的文章。从来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器涵量,从来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陶冶,小根小机的,哪会有大气象?那怎么办呢,我们怎么能在这么小时候教他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呢?他懂吗?他用得着吗?不是!我们不是教他现在用,只是教他能够储藏进去。


所以我们在能够储藏的时候就给他储藏,我们叫作“读经”诵读经典。经典,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经典是用文字记录的,我们要体贴古人的智慧,就必须从文字进入。我们期待从流传的文字来体贴原初的智慧,叫作文字般若。文字本身就是般若,文字本身就代表了智慧。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智慧,一般报纸并不负责记载智慧,他记载的是事实现象,甚至是噱头。只有经典,才是字字珠玑,字字有光。但读了经典,能不能保证都能从经典里回归到智慧呢?我们不能说百分之百保证,但是有了经典的积累,总是机会比较大。我们在孩子身上,已可明显见到读了经后的“气质变化”。


我们推广的读经教育,有很多类型。有的家长自己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有的在社区里一个礼拜上一次,个把钟点,读读《论语》、读读《老子》,甚至有的读读唐诗、读读《三字经》,总之,让他接触一点也好。一个孩子读个半年,至少能把《三字经》从头背到尾,家长已经很高兴了。有的学校里面老师多多少少教一点,现在已经听到学校里面有读经的声音了。读经推广了几年之后,我的理论更加完整。


我们发现,读得越多,成效越大。这个“成效”,先不说他将来用得有多少,而是当下就看出进步。聪明、记忆力强、学习兴致高、思考力也好,还有比较讲理、比较富有仁爱的心,总体气质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现在就能看到一个“具体而微”的完整人格的影子。而且读越多,变化越快,相信将来的效应就越大。所以有些家长渐渐就从每天读十分钟三十分钟,增加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每天读四个小时以上。


一天读经超过四个小时,那就不能上学了。有的在家里自己教,叫“在家自学”;有的几个家庭的孩子一起“共学”,叫做“私塾”。而且读私塾的年龄一直往下延伸到幼儿园。这种教育的要领就是:在一个孩子还不知道困难不困难的时候,就把人类最困难的书都放到他肚子里去。这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手法,这叫“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智慧”。



私塾教育不是尝试,而是效仿已经成功的经验

 一说起开私塾,许多人马上就会说,你是在拿孩子做试验。

这时,我会纠正他的观点,私塾教育,不是尝试。只是效仿,效仿已经成功的经验。试想:私塾教育,从我国自有教育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都在进行私塾教育,四五千年的教育,都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在这样的私塾教育中,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汉代的史学家、唐宋八大家、明清小说家,皇帝、宰相、将军,医生、技师等等,哪一个不是私塾教育培养出来的。

因此,私塾教育绝不是尝试。只是,把我们的眼光放长,让我们的眼光越过我们所切身感受的一百年,回到一百年前,效仿当时的教育模式。效仿四五千年来成功地培养过无数人才的教育模式。效仿的结果,同样能成功地培养人才。原因很简单,私塾教育本来就已经是成功的模式。

有人在说,古代的私塾教育不重视科学教育。其实,这种看法比较短见。


在我国的清末民初,无数的仁人志士已经感觉得到,在我国的教育中,科学教育比较落后。所以,全国众多的私塾已经做了改革,而且,只需要稍加改革,就能够使私塾教育的孩子文理兼修,学贯中西。就象曾国藩:曾氏家族中人才辈出,不仅有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还有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卓有成效的人才,这完全归功于曾氏家塾的教育模式,用十年,专修经史子集,用两年,专修外语,再用两年,专修数理化,同样是十多年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大人才。

有人说,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私塾教育里,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完全就可以拿来就用,不需要做任何尝试。是不是可以认为,我们同样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王财贵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