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校共育 |
三年前,我到一个私立学校去交流,校长说:“我们学校有的年轻教师非常认真负责,每天进教室特别勤。但是,她在教师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就是发现不了班级问题。她也想引导学生,但她不知道该和学生说什么……”
昨天,也有年轻的朋友问:李老师,您怎么无论看见什么,都能想到学生的成长?您引导学生的话好像是信手拈来。我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其实,大约十多年前,我就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特点,比如……
教室里养了一盆吊兰,我对学生说:“希望我们的生命力像吊兰一样旺盛,只要有水,就能活……希望同学们像吊兰一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让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后来,朋友送了我一株仙人柱,我把它带到教室里,和吊兰一起养。我在为吊兰浇水的时候,也会深情地凝视着仙人柱,并细心给它浇水……然后,我就眼睁睁地看着那个仙人柱在浇水后十分钟,根部一点点烂掉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仙人柱耐干旱,浇水多了会死。当天就写了一篇文章,谈到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所谓的公平的爱,可能成为致命的伤害……你还敢说“有一样东西无论说多少都不为过,这就是爱”吗?这种发高烧式的煽情语言,用在学生身上,会让我们头破血流……
我带的03幼师2班的教室起名“揽月斋”,我说“愿我们揽着一片静谧的月光去成长,内心一片祥和,思索自然会深刻……”
看见灿烂星空,我会说:“天上只有一轮明月,如果做不了月亮,就做一颗星星吧!星星也有自己的充实和快乐……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竞赛中的冠军也是少数。上不了名校,当不了冠军,我们就做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自己,像星星一样……”
班里最调皮的小章旷了半节课,他说“中午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朋友晕倒,我把朋友送到了医院,所以迟到……”因此,不让班干部记他的旷课,还说:“我总不能看着朋友生病而不管吧……”我说:“你选择了旷课送朋友去医院,就要面对选择的结果——一方面老师、同学会赞扬你的助人为乐,同时也会记录你的旷课。否则将来你走上工作岗位,你每天在大街上做好事,却因做好事而迟到……单位也会扣你钱的。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有担当的表现……”(事后发现他没有朋友晕倒。这是后话)。
凡此种种,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的教学生活里。
每每有朋友问,为什么你能在事情发生的一瞬间想到这么多。我总是借用那句古老的谚语:“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会像钉子。”我就是那个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此生,我只会做教师,所以我无论看见什么,都会想到学生的成长……我当时引用这句谚语,只是说说而已,后来我读到一本书《大脑幸福的密码》,知道真相确实如此。
人的大脑当中有很多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在不断地连接,从而产生神经回路。我们的一些神经回路,会引导我们对事情产生直接的反应。比如有的人天生悲观,看见阴雨绵绵,整个心情都是灰的。因为他的神经回路当中就搭了一条悲哀的线;而你天生喜静,每到细雨如酥,便觉得好有诗情画意。因为你的神经回路当中搭了一条浪漫的线。
也许,我的神经回路当中,搭的一直是教育的线吧!我相信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和我一样。
那么,对于一个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神经回路怎么“搭”上这条德育的线?
神经界的达尔文主义有一个原则教——“忙者生存”(自然界是适者生存,我们现在说的是神经界),就是说,我们头脑当中经常使用的神经元,会变得很发达。我们的神经是越忙越发达。我们的大脑天生具有选择性:有的人喜欢八卦,她看到任何八卦的消息都会去留意。她神经回路间八卦的线就会很发达;有的人热衷财富,他神经回路里财富这条线就很发达,他总能看到别人意识不到的商机……
也就是说,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是我们大脑的塑造者。有些事情很自然地就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比如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身体上的疼痛,或某项令人焦虑的事情……总之,我们对思维驻留之处的选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延长、甚至创造体验,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大脑,搭出想要的“线”,并让它越来越发达。
看见花鸟草坪、日月星辰、春露秋霜、寒来暑往……你想到的是教育,是学生,你在这方面的神经回路的线,就会很发达;林黛玉看到的是人生苦短,是岁月如梭……她大脑在这方面的神经便会越来越发达。
我们的神经如何发展,其实是由自己决定的。
2020年我参评“全人教育奖”,在海选的时候,有一道题是:请谈谈你的知识架构。我的答案是:我本科读的是音乐教育;现在的职称是德育正高级讲师;任职资格除了教师资格证,还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国际健康管理师资格证;出版了十一本书,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是班主任工作艺术,对哲学深感兴趣……
现在认真想一下,我大学所学专业、如今从事的课堂教学、我感兴趣的心理学、哲学,包括写作、阅读……其实都是为了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研究。这是我围绕“班主任工作艺术”这个点,搭起来的神经元网络。我的眼睛所见一切,便均为这个点服务。同时,我也明白了评委为什么会给我们出这样的题目。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朋友给我留言,大致意思的:李老师,我非常喜欢看您的文章。但是,您文章里配的广告,实在是太煞风景了!您能不能把这些广告去掉啊?
我吓了一跳,问:“什么广告啊?”
他给我截屏,我一看,都是一些言情小说之类,标题起的很吸引眼球,确实不太好。我马上打开自己手机看公众号,却发现我这里的广告都是演讲、播音、美妆之类。我就纳闷了:怎么我这里的广告和他的不一样呢?
后来,我咨询身边年轻的朋友才知道,现在的大数据是:如果你曾经看过什么内容,大数据就默认你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主动推送这方面的内容给你,然后你看的越来越多,会越来越喜欢……
难怪啊!前一阵子我在某宝看了几件波西米亚裙,结果首页就不断给我推送此类裙子。我还在奇怪:怎么现在大冬天就时兴波西米亚裙子了吗?
这个大数据,其实和我们的大脑一样。只要我们思索某一类事情多了,大脑会自动推送这样的信息给我们。“忙者生存”嘛!你看见的,永远都是你希望看见的。
文章写到这里,您大约就知道如何找到引导学生的点了——经常思索,并围绕你的兴趣点,去阅读,去实践,去重建自己的知识架构。
如今学校强调“课程思政”。也曾有老师问:语文老师加入课程思政尚可,毕竟自古就说“文以载道”,我们数学老师、美术老师、音乐老师……怎么增加思政内容呢?
倘若我们围绕自己的课程去思索人生,引导的“点”处处可见。就以数学为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数与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时代第一个美学命题,也是一个奠基性命题。“宇宙的合规律性第一次被说出来了”(恩格斯语)……我是读了《西方美学史》,才知道数学原来是这样的……何况美术,何况音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