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试”一词最早出现何时?

(2021-12-28 06:54:12)
标签:

转载

分类: 经验.评价

    

“考试”一词最早出现何时?

古代"高考"一一规模宏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中国的考试,一直在改革之中,不论是考试的时间,还是考虑的时间、地点,历朝历代都会依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高考是以笔试的方式进行的,笔试形式就是改革后的结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取士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国家。取士考试是何时产生 ?据《尚书·尧典》,尧帝在选择接班人舜时,便采用了的方法,有我其试哉一说。


    虽然这里不是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考试,但已有了考试的意思。

    到先秦周代时,已明确规定,要对在校学生进行考试考试。《周礼·地官》“乡大夫”条即有这样的说法:“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周礼》中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考,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进行考察,从中选拔出品德优秀、才华的人。

    这样选拔出来的优秀知识分子,在当时很受尊重,会得到“乡饮酒”的礼遇。需要注意的,周代这种“三年大比”不只用于考察学生,对各级官员的考察和在从民众选拔人才也是这样。

    到先秦春秋时期,考试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大的进步。时齐国上卿管仲已提出了选拔人才的“口试”模式,“设问国家之患”。


    到西汉,现代考试最主要、最普遍的模式——笔试已出现。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意识到了人才对治国的重要性,大力推行上古三代时已存在的“察举制”,广招人才。刘恒当了皇帝(文帝)后,对察举制这种选人用贤手段,提出了新的主张,加入了“策问”这一环节。

    所谓“策问”,又叫“策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高级公务员考试,皇帝亲自出题,由应试者进行书面回答,即汉文帝所谓,“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下诏,对所有经三公九卿、郡守荐举的应试士子进行统一笔试,选出成绩优异者。据《汉书·晁错传》,汉文帝很重视策问环节,所有答卷均严加密封,周之密之,重之闭之,不得泄露,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密封笔试试题记载,后成了试卷保密的通行手段,一直到现在高考。

    汉文帝主张的“策问”,在中国考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笔试,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次笔试。而且,开创了封建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风尚,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效仿,科举时代的“殿试”模式,或许就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中国这次最早的笔试中,获得最好成绩的,是后来成为著名政治家的晁错,“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晁错也因此成为是史上“笔试第一人”,其答题格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这类考试的模板。

    在汉文帝之后,笔试这种考试方式,从此成为了通行检验水平和业绩的常规手段。汉朝廷也从中尝到了甜头,通过笔试选拔到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如确立儒术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大儒董仲舒,就是在汉武帝刘彻第一次诏举贤良的笔试中脱颖而出的,其“天人三对策”,受到汉武帝的赞赏,考试成绩名列“上第”,出任江都相。

    应该提一下,董仲舒不仅是笔试的受益者,还是“考试”这一词汇的首提者,其在《春秋繁露·考功名》一书中提出了“考试之法”:“计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实,先内弟之,其先比二三分,以为上中下,以考进退……”(原文作者:倪方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