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作为教育者,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如何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不平凡的2020年,这些教育热词被此起彼伏地讨论着:鸡娃、教育内卷、校外机构、课外班、心理问题、抑郁症等,每一番讨论都会引发新一波的焦虑。焦虑的源头最终指向了那些悬而未决的教育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痛在我们心头的一块顽疾。怎么治?
2021年的教育热词,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迎面卷入我们的教育生活:“双减”、“五项管理”、减负增效、课后服务、作业设计、教育评价、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所有的学校都要回答“干什么”、“为什么干”和“怎么干”的问题。
![[转载]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教育人如何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转载]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教育人如何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仔细研究这些雷霆万钧的词汇,不难发现它们恰恰是学校育人实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揭示着直切当今教育要害的解决方案,但这需要我们厘清实践背后的逻辑,系统设计育人体系,才能精准攻坚。其中,“立德树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要作为学校育人体系的核心目标,明确地提出,坚定地落实。
本着以上思考,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以下简称“一分校”)教师通过集体讨论,达成两点共识: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在学校;立德树人的主责人,是教师。
教师需要遵从哪些标准?
立德树人,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肩负的教育使命。
我们鼓励教师的自由创造,育人不是制造标准件的过程,而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研究学生的时代特点与成长需求,不断创新育人的途径与方法。但教育创新不能“随心所欲”,除了回归教育本质、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更要拥有奉行不悖的教育价值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必须赋予教师群体一个确定的品格,能够引领和约束着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做着真正的教育。
明确教育价值观
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它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一个组织的核心成员在实践当中不断萃取的结果。一分校的骨干教师花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基于学校7年的教育实践,萃取了三条核心价值观:
第一条,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成就,是学校最大的成功。在这里,我们明晰了教师的职业成就观,学校和教师所有的努力都要指向学生的成长。
第二条,将世界化作学习的资源,一切课程与课堂均指向学习真实地发生。这一条约束我们,在课改的道路上不能走回头路,要千方百计把千姿百态的世界化作孩子们去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建立学生跟世界更为真实、紧密的链接。
第三条,保持努力,拥抱变化,竭尽全力为每位师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持。
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的育人实践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是“北斗星”,指引团队前行的方向。它也是“紧箍咒”,约束着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明晰愿景和使命
有了核心价值观,接下来就要明晰学校的办学愿景——建设一所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好学校。在这个愿景之下,学校使命也更加清晰: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以前瞻性的教育实践构建唤醒潜能、生长优势的学习社区
以高品质的育人课程,培养有智识、敢担当的国家栋梁
制定目标
怎么实现这样的使命和愿景?需要面向未来六年制定战略目标。我们在四个方面明晰了努力的方向:
指向课程与教学,紧扣九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构建九年一贯的高品质课程体系,继续推进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实践;
指向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以学习为中心设计课程与实施教学,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成长解决方案“的队伍;
指向学校的治理体系,构建基于能够服务人、激励人、成就人为主旨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指向学生成长,提升中小学段的学生成长质量,坚持五育并举,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以上这些关乎学校育人的顶层设计,全部写进了一分校的行动纲要,系统回答了这些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由谁培养人?一切工作的核心指向学生成长。围绕学生成长,学校进行“顶天立地”的育人体系的设计,包括: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战略目标、培养目标,以及围绕培养目标构建一套课程体系。
落地实践,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这是重中之重。然后,不断推进课程设计实施,改进课堂教学,研究学生成长评价,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让组织能为人的成长服务。
构建“139N8”教师发展课程体系
在“顶天立地”的设计里我们看到,教师的成长发展,是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核心保障。为此,学校构建了“139N8”教师发展的课程体系,在追求学校使命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每个老师自身成长的需求。
“139N8”,即在发展意愿引领之下,帮助每一位教师做好“三年成长规划”。第一年制定规划,第二年实践反思,第三年迭代更新。三年中,每一位教师要精准把控9项基本功的修炼,同时在N项学校提供的自选课程中,实现潜能的挖掘和提升。
教师的业绩,除了体现在学生成长上,也与教师个人的成长福利挂钩。对此,学校设置了一套包含8档校内职级进阶的薪酬体系,教师的学术水准、育人水平达到了哪个层级,就可以在双向聘任当中聘任该职级,实现个人待遇。
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立了包含“功勋奖”、“月度人物”、“党员风采”、“青年才俊”等称号的荣誉体系,以及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激励教师敬岗爱业的福利体系。
可以看出,这套教师发展课程体系,既有学校的文化价值观的引领,更有一系列制度作为保障,能够不断激励教师走向自我迭代。
鼓励教师自由创造
从价值观到方法论,一分校的每一位教师心有所属,行有所依。在遵循原则和标准的基础之上,学校更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创造。比如,在“双减”背景之下,让工作落地的有效路径是“向课堂要质量”,于是教师就要研究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如何保证教学有效?
经过不断研讨、聚焦,最后我们明晰了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以学定教。要以学生的学来反观和反思教师的教,以学习感受和学习收获来判断教学效能。简单4个字,做起来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基本视角
老师们明晰了一分校课堂观察的基本视角,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问题设计、学习落实和个体关注”等5个维度进行观察,并把它分解为10个观察点。
学习目标:清晰适切、师生共识
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以终为始
问题设计:激活思维、提炼利用
学习落实:知识巩固、素养转化
个体关注:创设条件、运用工具
基本路径
在基本视角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寻找向课堂要效能的基本路径,即推进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
基于大概念理解的单元教学,是为帮助学生理解某个大概念而创设的学习单位,它既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自然章或自然单元组成的单元,也可以是围绕大概念、将支撑大概念理解的相关学习内容重组成的学习单元。
在教学实践中,“单元”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能为基础构成的“教材单元”(学科单元),比如物理学科的“压强单元”、数学学科的“一次函数单元”等;另一类是以生活经验、主题场合为基础构成的“经验单元”(生活单元),比如语文学科的“怀念单元”、英语学科的“亲情单元”等。
在此,“单元”不再只是内容单位,更是一种学习单位、微型课程,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教育事件。以学科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反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一分校探索出学科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要素、特征及彼此间的关系,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流程。下图是这套教学的实践逻辑,指向的是由学科核心素养走向学生素养的落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智慧付出。
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是依照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而成,将它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就可以得出学科大概念。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诞生,必须源自对学科核心素养、国家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其达成一定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将宽泛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关联,把抽象的学科大概念“翻译”成学生看得懂的问题,以引领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学科大概念,并将核心素养持续内化。
核心任务及子任务。核心任务可以将核心问题转化为真实问题,它与学科大概念、核心问题相匹配,统领学生的单元学习过程。
学校要针对核心问题、紧扣学习目标设计核心任务,驱动学生在探究任务前、中、后持续不断地对核心问题做出思维进阶式的解答。同时,核心任务应具有项目式学习特质,能够给予学生个性化展示与创造的空间。
核心任务之下还有一系列子任务,它们能将复杂的核心任务拆解成阶梯性的步骤,或拆分为不同视角下的任务。这需要教师提供匹配的资源与工具,同时制定评价量规作为共识性标准。
基本措施
让学生素养更好地落地,一分校采取了两个基本措施:通过“研究课”的引领和“常态课”的不断优化来落地教学品质,提升育人质量。
研究课。关于研究课,我们有这样的定位:其一,向全校教师开放,在课堂教学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其二,骨干教师牵头,鼓励强弱联手,组成教师成长共同体,带动年轻教师发展;其三,通过研究课和圆桌论坛,不断精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迭代优化。
每场研究课之后都是非常热烈的圆桌讨论,大家不断研究得与失,为下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支撑。走进课堂的观察员也会基于他们的视角,提炼出课堂亮点,不断分享给所有教师。
常态课。研究课只是学校特殊的一种课堂样态,我们更需要向常态课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关于常态课,我们也确定了工作原则:
其一,注重日常教学,鼓励所有教师走进常态课堂;
其二,领导干部也要走进常态课堂,但定位是诊断而不是评价,是帮助教师进步而不是批评,是探讨课堂教学而不是行政要求;
其三,在常态课上鼓励大家不断发现,不断分享,相互提升。
教师们发现常态课上的不平常,提炼出好的策略、路径,在全体教师中分享
有了彼此的促进,我们看到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不断精进,看到孩子们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之下,在核心任务的驱动之下去深入展开学习。教师的角色在悄然发生改变,由课堂的掌控者,变成不断为孩子学习的发生提供工具、策略和脚手架的学习伙伴,成为学生的成长合伙人。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激励评价促进课堂落实,尤其注重对每个孩子的个别化指导。同时,每个学科开始重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结果了解教学效果,再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正是这样的分享交流、彼此不断促进的过程,成就了每一位教师。
“同事”,是志同道合的事业合伙人
有人问,一分校的教师总是活力四射,精气神十足,奥秘在哪?前几天,我看到一个“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与我心中的答案不谋而合。这个模型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精力充沛需要具备4个要素:良好的体能、正向的情绪管理,在某个领域非常投入的注意力,更关键是心中要有意义感、有目标,有使命担当。
![[转载]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教育人如何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转载]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教育人如何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分校的教师因为具备了这4个要素,所以总是活力四射、富有创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是普通的同事关系,而是一群事业合伙人。每一位成员对学校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团队归属感,能够在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引领下去真做实干。大家对自己在这个组织中的未来有乐观的预期,才能够动力满满地去不断成长、迭代。
最后,我们回到主题:“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教育的诗和远方,不逾“矩”是因为我们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常识,好好教书,好好育人。(作者: 刘艳萍 )
前一篇: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泛滥需引起警惕
后一篇:狼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