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我们在教什么——宇保贵

(2021-12-16 14:37:02)
标签:

转载

分类: 阅读与写作
阅读,我们在教什么——宇保贵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具体而言,文章“写什么”与“怎么写”都应该是阅读理解的内容。

理解文章“写什么”,就是通过文字完全解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与意。具体到写人叙事类作品而言,能读懂内容、理清事件、感知人物、领悟主旨、理解题目等是必须应该达到的要求。否则就谈不上完全的理解

这里,最有争议的就是涉及到主旨的理解。读者能不能通过文字真正读懂作者行文时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考呢?也就是说,读者通过文字理解出来的主旨与作者行文时要表达的是不是可以完全一致呢?其实,这两个还真不可能完全重合,即使是人物的理解也存在这种现象,此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尤其表意模糊的时候,这个偏差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甚至,脱离了那个特定的写作情境,就是作者自己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重合,这种现象在诗歌中尤为明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的这首诗表达的是坚定的信念还是深深的绝望?大家的理解一定会有不同。

20191月,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有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阅读文本摘选自王亚的一篇散文《清明》,有学生考后通过微博直接联系上了王亚,并请她作答。之前也曾是一名语文老师的王亚也很快做了回应。没想到标准答案出来后,20分的题目,她仅仅拿了6分。

作家不会做自己文章的阅读题,王蒙、周国平也曾有过,这样的事儿也不是第一次。

如果不是出的阅读题本身存在问题的话(这是必要的前提),这种现象还真可以理解。

除了关注“写什么”,理解还应该包括“怎么写”的问题。这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谋篇布局、行文构思、情节设置、主题表现、写作技巧等。在初中阶段,具体有层次安排、记叙顺序、叙事人称与角度、开头结尾、过渡衔接、铺垫伏笔、景物烘托、线索设置、表现手法、语言技法等。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这些内容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教学中侧重点应该怎么定位?应该如何考查?这些都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从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来看,大家尚未形成共识。

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与意。而“怎么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实际效果来看,对“怎么写”的理解肯定会促进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但是,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非常重要还是有所促进?这些问题还真不是太明确。

对“怎么写”的研究,其价值更在于学以致用,提高读者自己的表达能力,而并非理性地剖析,感受在文中所谓的“作用”。尤其是语言,更是如此。因为初中阶段课标的定位——“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这是语文课程在能力上的基本定位。

对于这部分内容,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我以为,“了解基本知识”“体会表达效果”“基本学会运用”这三个要求是比较准确的。

所谓“了解基本知识”就是说,关于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学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一问三不知。

所谓“体会表达效果”就是说,要能在心中领悟到这种表达效果的好处,这里用的词是“体会”,即心里能感受到它们的作用就行,而不要求用语言说出其表达作用。在这里,“体会”与“说出”所指向的最终目的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好多表达效果更适合意会,而很难从理性的角度归纳和总结。况且,它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模式化,套路化,失去应有的灵性,语言的品味尤其如此。

这是语言鉴赏类考题中常见的答案示例——

整个文章语言非常优美,令人回味。“这一日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来找我来了”中把元旦比做“领头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在一年中的重要意义;“这是一种长久的日积月累……等待着一个飞来的火种”一句更是比喻与排比同时使用,把灵感比作“春风”与“火种”,形象地写出了它对于日常积累的重要性;还有“说不清那些苍劲的枝桠是在抗争还是兀自地挣扎”这句使用了拟人,“挣扎”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在冬日冷风中,树木的苍劲和坚强。

不仅整个语段表达有统一的格式:先总说,后举两三个例子,最后再总结。而且每个句子的表述格式也固化为“本句运用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你说,这样所谓的语言鉴赏真的还是鉴赏吗?


还有以下这些考题:

文中有一段是插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三段中“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艰难的城市来安家呢”,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是以自行车为线索,请说说这样组织内容的好处。

5段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些设题考查出来的难道真的是“阅读能力”吗?

以下是散文《清明》的阅读考查题。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义?

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

 

在这些题中,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按理说,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可遗憾的是评分标准只认设题人自己的“哈姆雷特”,连作者王亚自己的“哈姆雷特”也不认了。再加之问题,则是考查写法作用,这种题的答案恐怕除了出题老师之外,其他人很难胸有成竹。这也就可以理解,20分的题,作者为什么也只能得6分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学生能体会出各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就好,“初步学会运用”才应该是研究各种写作方法及表达技巧的最终目的,学生学会应用各种写作技巧,难道还体会不出它们的作用吗?而且,以“初步学会运用”来设置考题是不是更接近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更有价值与意义呢?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理解是需要长期训练的,也只有通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阅读能力,但这显然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就如同吃饭的目的不可能是为了形成消化能力一样。归根到底,理解属于“吸收”能力,而“吸收”本身不可能是目的,其目的应该是使吸收的东西经过转化,最终形成自己的表达体系。这个目的,是“分析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活动能达成的吗?

我们的目的是学会游泳,却水也不下,整天就站在池子边,听教练讲解各种泳姿的优点缺点,自己条条框框背诵游泳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只有定位准确,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不会事倍功半。

而套路式的阅读考查和教条的参考答案,最大的危害在于扼杀了学生原本就有的读书兴趣。

如:

1.本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文章的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

特别是这种文学鉴赏题: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阔”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对“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固定的答题模板和语言套路,真的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受力吗?这样考出来的还是阅读能力吗?

我固执地认为,语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和感性,非常不适合作普遍的理性逻辑的分析。尤其是语言,很多美与妙,更适合意会而很难言传。

在我的理想中,读书应该就如爱情一样纯粹,喜欢某个题目引领而来的这些文字,喜欢就是喜欢,没有理由也没有原因。那是一次次迫不及待的遇见,那是一回回情感的相互浸润,是一次次思想的共鸣与交锋。

语文考试不考阅读,可以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因为几千年的传统教学好像并没有考过。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什么?是否可以通过解题来获得?应该如何培养又应该如何检测呢?

这些理论问题不解决,阅读教学就可能永远是一笔无法算清的账。

从朴素的常识来判断,即使现在对阅读能力的理解是非常正确且具体准确,但为了培养所谓的阅读能力,而以牺牲学生读书的兴趣为代价的教学,一定是舍本逐末。


读书从来就不应该这么功利,它不是冷冰冰的敲门砖,也不是晃动在试管中的试剂。它是在洒满阳光的春天,为心灵打开的一扇窗。它是在空山新雨后,在书页间静静流淌的清泉。无论是大雪纷飞时的围炉夜读,还是雨打芭蕉时的红袖添香,这时才是文字和心灵最近的时候。

在现代社会的匆忙与烦乱中,当学生还能悄悄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偷偷看书时;当我们在闲暇的时光中,还愿意与书相伴时;当劳累了一天,躺在床上,随手打开的是一本书,而不是短视频时,真正的阅读才开始。

有不少家长问过我这个问题:老师,我家孩子读的书也不少,可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呢?

从家长对这个问题的疑惑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这点上,其实他们对阅读目的的认识比我们还要正确。

当然,他们忘了,阅读的另一个功能才更为重要: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无形的东西,使自己心灵充盈,感悟饱满,从而“更像一个人”。

当然,这个作用的前提是达到了李镇西老师对阅读理解中的“读出自己”的地步。只有读者对文字有感觉、有共鸣,某些文字才能在某个瞬间直击心灵,触动读者心中的情愫,读出自己曾经的经历和生活,读出自己的影子。这时,阅读教学才真正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据说,有一次《白毛女》慰问演出,当演到大年夜逼债时,台下的观众群情激愤,一名战士突然站起身,瞄准舞台上的黄世仁就是一枪。这个战士之所以入戏,可能是因为他在这个剧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生活。很多人在看影视作品时,经常泣不成声,也是这个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