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长学校 |

知乎热门话题“父母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下面有接近2万条回答。其中一条回答罗列了几乎所有中国家长都犯过的“错”:
说过的话不算数,总是忘记答应孩子的事;没有一个家长不爱孩子,但有一些家长却因为爱的理念扭曲、爱的能力缺乏、爱的方式错误,硬生生把爱变成伤害。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里面有一句话:
喜欢用恶毒的语言骂自己的小孩,动不动就威胁;
双标,永远只讲他们自己的道理;
喜欢窥探孩子的隐私,固执且带有偏见;
随心所欲,把孩子当出气筒……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因此,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长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那些被温柔对待长大的人,不论个人成就如何,身上永远有一种无法抗衡的阳光、自信和浑然天成的自尊。我们想要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让自己先改变思维模式以及看待孩子的方式,并不断陪伴孩子去实践成长型思维。
01
-
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成长是个“试错”的过程。这一点上应采儿做得很好,她最近也凭借“教科书”式的教育方式频上热搜。在综艺《新生日记2》里面,Jasper借节目组的摄影机拍自制《闪电侠》,因为妈妈没有买到合适的服装,赌气把摄影机里的视频全部删除了。她批评了Jasper,同时也给足时间让他消化情绪。之后Jasper和导演组承认错误,并主动对着每个镜头道歉。应采儿表示:
孩子的心灵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伤害。
如果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敢说、不敢做了,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我觉得抗压性很重要。如果因为孩子犯错,就对他进行全盘否定,甚至人身攻击,不但无法帮助孩子积极完善自我;还会让他产生“我不行”的自我否定感,甚至放弃再做任何尝试。积极的应对,事情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事情可能不至于摧毁你,但你先把自己摧毁了。
遇到问题需要自己学会处理。
经常与孩子练习“我可以改正”的思维模型,孩子对待犯错这件事,态度会越来越正向,并且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从错误中也能有所学习和收获。
-
不给孩子贴标签,引导孩子正向积极表达。
“你怎么这么笨?说了几遍都听不懂。”《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说:
“你胆子这么小,长大肯定没出息。”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你怎么就不会?”
标签化能让社会与他人更快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快速寻找到认同感与存在感。孩子还处于自我认知与探索阶段,如果父母常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就会固化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形成对孩子的负面暗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被认可的深度渴望,大人有,孩子更有。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对孩子鼓励的价值远远大于斥责。鼓励的话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能引导孩子正向成长。电影《奇迹男孩》里面,奥吉是一个天生脸部畸形的10岁男孩。他不寻常的外表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甚至欺凌。但是妈妈伊莎贝尔一直是他坚实的后盾, 她告诉奥吉:
然而有时候,过分着迷于自己的标签,会逐渐迷失真实的自我。
你一点也不丑,那些真心想认识你的人会明白的。正是这种无条件的爱与鼓励,让奥吉能够用幽默、宽容与理解来对待这个世界,最后收获了很多朋友。不要给孩子负面标签,同时也不要总拿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这样孩子会觉得维护自己自尊体系最重要的东西是赢过别人、比过别人,他会一直处于一种跟别人竞争的体系中,不敢去追求大的挑战,只想追求赢的感觉。央视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在《妈妈知道怎么办》里告诉我们快乐有三个层次:
因为我是你的妈妈,说话才最算数,因为我最了解你。
你天生与众不同,但不必躲躲藏藏,因为上帝有很重要的事交给你做,所以才让你和别人不一样。
最低级的是竞争性快乐,是和别人比出来的;赢可以开心,但不能输不起,要让孩子更在意自己的成长而不是输赢。
其次是非竞争性快乐,是和自己比出来的;
最高级的是无条件的快乐。
03
-
学会控制情绪,真正做到对孩子不吼不叫。
55%是沟通中的态度,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穿着仪表等;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定律的时候,相当震惊也非常认同。震惊源于我们总是习惯把注意力放在说话的内容上,而忽略了很多语言内容之外的东西。很多父母脾气一上来,眼睛瞪着、声音变大,语气中充满着责备、不耐烦,说不定手指头已经指到孩子的鼻尖或者脑袋瓜上了。脑补这个形象、态度和语气,93分全丢,孩子怎么会听话。可是父母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还总在纠结于“我说的是对的呀,为什么你不听”!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界有个共同的观点,孩子是情绪的俘虏,他们捕捉到什么情绪就会和什么情绪联盟,而且孩子都是捕捉情绪的高手,敏感而精准。当发现父母动作、语气和态度里有指责、抱怨、不耐烦等负向情绪的时候,他们马上就会让这些情绪成为自己的,然后带着这些情绪和父母对抗。情绪,无论正向的、负向的,会始终伴随着我们,但是我们需要学习接纳情绪,学习去认识自己情绪深层次的来源。当我们无法冷静的时候,可以使用“逃离现场法”,语气平稳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这对于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着关键的作用。
38%是讲话时的语气、口吻;
7%是说话的内容。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04
-
做成长型父母,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和学习。
我们越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就会越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同时也会更加懂得如何与世界相处。
这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去深思的问题。(作者:读书君,来源: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