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长学校 |
除了孩子,其实父母也需要教育和成长。为了把孩子培养得越来越优秀,这8条建议,每一位家长都该了解。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象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孩子上学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有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孩子,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孩子也有尊严,也要面子。当着外人的面数落孩子,不利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没有任何人能替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不要以忙为借口,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乐泽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