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长学校 |
每天接孩子放学,回家一路上都能听到孩子嘴巴没停下来的说说说,说班上的趣闻,说学校发生的事情,这便是来自小孩子特有的分享方式。
但即使是天天能说得不重样的娃,一看到作文纸,却脑子卡壳,半天憋不出一句话,一张格子纸就是填不满。
如果说孩子的生活太过单调每天两点一线缺乏素材,难道写作文难,在于生活太平淡?
写作最初的困难是没素材,还是孩子没有想写的东西?
写不好可以慢慢学,一开始就因为不知道写什么而绞尽脑汁,惶惶不可终日,那即使学到各种作文技巧,也如同泡面里备齐各色调味包,却等不来面饼一样凄凉。
尤其是性格并不外放,不善于表达内心想法的孩子,才有上半句就没了下文,写上开头就断片。一旦养成恶性循环,看到作文就怕,提起笔就头脑一片空白,没了学习的动力。
从最简单的要求来说,剔除各种繁琐的讲究,大胆地告诉孩子,作文就是写你想说的话,把想说的用文字写下来。
观察=观看+觉察
低年级正是应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的时期,所见,所感,所知是基础要素。只要有这三点齐聚,一篇合格作文就有了雏形。
写任何题材之前都想清楚:
我看见了什么?
我发现了什么?
我想到了什么?
缺少发现的眼睛,没有认真地思索,即使天天都都能看见的事情也会选择性忽略。
“选择放学回家路上的一个场景写一篇练笔习作。”
来自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题,希望孩子模仿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小路》,试着记录身边某个生活场景。
看到题目要求,娃想都没想就决定把从学校到家的场景报备一遍:前门口是马路,对面有很多店,有的是文具店,有的是.....
我急忙打断他地图模板下的“导航”,文章是给别人看的,要分享的是你看到的,听到的事物。
两个要点:
在记忆里搜索一番,选定好写一写等孩子放学的学校接送点,围墙边一条柏油小路。
我先让他在脑子里想想,每天会经过小路时候发生的情景:
第一句点题,我要写的主题是什么,小路的样子,发生的事情?
简单描写一下看到的场景,道路宽窄,路旁有什么?
既然是接送点,有什么值得描写的,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从写平时安静的样子起头,后一段用不同时间段突出对比。结尾重新呼应开头。
学校到家的小路
从学校走到家,我要经过一条黑色的小路。
小路有两辆车那么宽,平时很安静,都能听到路旁树叶,被微风吹得沙沙响。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可以直接看到对面的房子。
放学时,它却非常的热闹,这里有学校好几个班的接送点。很多的爸爸妈妈都等在那边,盼着自己的孩子快出来。
每次都能听到老师们在喊口令,还有同学们说再见的声音,家长们都在聊天。旁边的白墙和后头房子几乎都被一群群人盖住了。
等老师说完“可以解散了”。同学们就散开来,找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讲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就像一整群叽叽喳喳叫的麻雀一样。慢慢地,就这么一个一个回了家。
当所有班级都放学了,这条路又变得平静了起来。
既然是练笔短文,又要求一晚上完成,我便想着用最简单的方法教会孩子理解,怎么做让一篇文章有基础脉络。
分段大纲,有主题,描述清晰,语句合理。
写之前在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再通过文字表述让读者能体会到字词句中传达的内容。
语文的最终目的不是来咬文嚼字,强识博记。
有独特的观点,善于输出,作文是语文水平最终的试金石。通过每次的磨砺,终将会发现胜利的曙光。(安心陪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