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屠格涅夫《麻雀》到底在写什么?

(2021-11-16 14:52:46)
标签:

转载

分类: 阅读与写作
《麻雀》到底作者想表达什么屠格涅夫《麻雀》到底在写什么?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文本解读可以说是基础。有语文名师曾言:“文本解读的精准度决定语文教学的科学度,解读的精巧度决定语文教学的艺术度,解读的精深度决定语文教学的延展度。”如何才能把握文本解读的精准度、精巧度和精深度呢?本文以麦肯锡思维为抓手,尝试解读2019版统编语文教材《麻雀》一文,以求对本课的教学有所启迪,对其他语文文本的解读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方向。

麦肯锡思维最为核心的观点之一是——关键驱动点,也就是在事情中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找到了关键驱动点,也就找到了问题的核心。——(美)洛威茨(Rob Koplowitz)《麦肯锡思维》(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6)

《麻雀》一文,显然就是猎狗和老麻雀的对立,这对对立推动了文章发展,它就是本文的“核心驱动点”。它们的矛盾关系再文章结构当中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是解读文本的核心。抓住了这个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是本文的解读变成非常轻巧。这就解决了是本文解读的的精巧度问题,能够让教学的实施变得更加艺术。

但是,根据麦肯锡思维关于核心驱动点的“矛盾论”来看,精巧度只是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方向,至于解读的精准度和精深度,就需在新的层面更加深入。麦肯锡思维关于核心驱动点的矛盾论有三个层次:双向对立的矛盾,单项自身的矛盾,边缘存在的矛盾。在解读时,笔者运用这三个层次进行思考,发现了《麻雀》主题的三个层次。现汇报如下。

一、从“双向对立的矛盾”读出了“勇敢者的颂歌”

如前所述,本文的“双向对立”就集中在猎狗和老麻雀,沿着这条路思考,应该是准确的。

首先是大小的对立。作者选择猎狗和麻雀,和显然在体格上差距显著。把体格差距巨大的二者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对立,让麻雀的斗争更具“英雄”色彩。

其次是行为的对立。为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作者把猎狗走近小麻雀的姿态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大”和“锋利”给猎狗这一“庞然大物”又添上了“凶狠”“恐怖”色彩。面对这样的对手,老麻雀呢?“从一个树上朴下来”,“像一块石头”一样来到了猎狗面前。一个“扑”字,言老麻雀的义无反顾;“像一块石头”,言老麻雀的到来之坚决。

面对猎狗的“大”和“凶狠”,老麻雀的“扑”和“像一块石头”的坚决,凸显出了一个勇敢者形象,本文也就成了“勇敢者的颂歌”。这是解读本文的第一个层次。

二、从“单项自身的矛盾”读出了“爱的力量的赞歌”

本文关于单项自身矛盾有三个:老麻雀自身的矛盾、猎狗自身的矛盾和作者的自身矛盾。但比较明显的是前二者,故这里从这二者入手。

1.老麻雀自身的矛盾。对老麻雀来说,面对庞然大物,它是害怕的,甚至是十分害怕。“它浑身发抖了”,“发抖”不是由于对敌人的极度痛恨而引起的,而是如作者所说“因为紧张”。紧张,是客观的真实心理。但老麻雀却没有选择躲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保全自己,而是“扑”了下来。这一选择的背后,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对于这种“力量”的解读,很容的得出:对小麻雀的爱。

2.猎狗自身的矛盾。猎狗先前的目的非常明确——吃掉小麻雀,所以它先前“慢慢地走近小麻雀”。但是,面对“扑”下来的小麻雀,它竟然“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是,无论老麻雀怎么勇敢,怎么“挓挲起全身的羽毛”,客观上是无法阻止猎狗的行为的。但事实是猎狗选择了退却,也就构成了它自身的矛盾。可以说,作者设置猎狗自身的矛盾,就是为了证明“爱的力量”伟大。

所以,在这个层次上,笔者读出了“爱的力量的赞歌”。屠格涅夫《麻雀》到底在写什么?

三、从“边缘存在的矛盾”读出了“战斗号角的吹响”

如上文所提到,本文还有一个“单项自身”的矛盾是作者自身的矛盾。但相对于老麻雀和猎狗它们自身的矛盾,它不够明显。所以,在解读时笔者把它定义为“边缘存在的矛盾”。对于这个矛盾,笔者从两点进行分析。

1.情节的设置的矛盾。梳理故事的基本过程大致如此:猎人看着猎狗要去吃小麻雀,猎人看着老麻雀面对强敌的无畏斗争,猎人看到义无反顾的老麻雀而被爱的力量震撼,猎狗被老麻雀震撼而后退,猎人唤走猎狗离开。

这么一梳理就会发现这个故事似乎有不合理之处:正常笔墨运用应该是猎人被老麻雀爱的力量震撼后,立即喝止、唤回,而不是等到猎狗被老麻雀“爱的力量”惊到而后退之后再唤回。

2.语词使用的矛盾。文中有“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句。大家知道,如果此时只是简单地赞颂“爱的力量”,将“不能”改为“没有”会显得老麻雀更坚决、更伟大。而“不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情势紧张的决绝选择,约等于“没有”;二是有“不得不”的意味儿,因为有一种超越“情势”本身的外在力量存在。

把1、2两点结合起来,笔者就有两个疑问:(1)作者故意矛盾似的留着猎狗“后退”是为了什么?(2)这种“外在力量”是什么?

原来课文并非原文,而是编者对文本做了处理。原文有——

我的特列左尔站住了,向后退下来……。看来,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

这里,“看来,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也显得多余。因为后退本身不就是被这种力量了吗?只有一种解释:这段文字的存在,作者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力量”。

作者在写完猎人带着猎狗离开,按理说,该表达的都表达完了。但原文的结尾是——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如果要赞颂通“爱的力量”,行文到“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也就可以了。但是作者又把这种力量上升了“生命”维持和发展的高度。这就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爱所具有的高度了。原文还有“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句。去掉定语,就很容易发现作者崇敬的是“鸟儿”和“冲动”。再结合上文留下的“‘外在力量’是什么”这一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明白,在作者故意留下的矛盾中,隐藏的是“压迫”和“反抗”的对立,是作者的用心极深之处。

猎狗,是强大压迫者的象征物;老麻雀,是勇敢的抗争者。而此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吹响战斗的号角。

这是笔者读出《麻雀》的第三个层次。

为了印证解读是否正确,笔者查询了屠格涅夫的相关资料。发现屠格涅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盛行之时,因为写下了很多影射农奴制度的作品而触动当局,他被流放在外。当局认定屠格涅夫有“反动倾向”的重要依据就是他的《猎人笔记》,而《麻雀》恰恰选自《猎人笔记》。这就很容易知晓作者所表达的并不只是“歌颂爱的力量”,还有对敢于反抗强大势力压迫的歌颂——只要敢于同压迫作斗争,麻雀虽小敢斗猎狗,即是力量弱小者也能战胜强大的压迫者。因为最后“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

所以,笔者坚信了自己的解读。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坚信,个人的观点。

笔者以为,选择了“矛盾”这一个“核心驱动点”就能找准了抓手,让教学设计艺术起来,选择了麦肯锡思维的矛盾论的三个层次,让我的解读走向了精准和精深,有利于提升个人的语文教学能力。

期待我的解读过程,能对您有所启迪。(苏昉积木阅读研究推广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