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2021-11-01 19:17:38)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生.健康 |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学苏东坡。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公元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
到杭州担任通判期间,不同于现在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地遍布盐碱地,饮水都是困难。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重新疏通“钱塘六井”,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谁想到做湖州长官仅两个月,天降横祸。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还受尽了侮辱,被严刑拷问,经常连夜提审,苦不堪言。
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案发以后,弟弟苏辙在兄入狱期间,连连上表皇帝,欲解除在身之官以赎兄罪。当时已退休在家的大臣张方平痛心不已,写了一封亲笔信,派儿子张恕连夜进京营救。
初到黄州,苏轼便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自封“东坡居士”。并在城东半坡上的一片地,建了一座“东坡雪堂”,化身“东坡居士”。
来拜访的朋友更是络绎不绝,道士杨世昌、同乡巢谷、诗僧参寥、画家米芾、琴师崔闲、开酒坊的潘丙、卖草药的郭遘……
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就是这么来的。以至于后来离开黄州时,他的禅坐功夫已相当了得,“物我两忘,身心皆空”。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会留下爪印。如同我们人生在世、留下的一点点印记。雪是会化掉的,泥也会干掉,就没有任何印记留下来了。这四句话就像宿命一样,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前半生,学苏轼,学习他的工作哲学,可得“欣然”;学习他的处世哲学,可得“超脱”;学习他的做事哲学,可得“负责”。后半生,学苏东坡,学习他的生命哲学,可得“清欢”;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趣味”;学习他的艺术哲学,可得“境界”。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学苏东坡。(文章来自:我们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