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加里宁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说明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塑造学生的灵魂。
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想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得了解和感知自己的灵魂,才能了解和感知学生的灵魂,也才能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也就愿意听你的。
今天文章里的小方老师,就是通过跟爱与幸福学习,提升了自己对生命层面的感知,才有了她与学生非常多美好的心灵之旅。
毫不夸张地说,文章中的孩子能遇到一个不讨厌他,不排斥他,还能心疼到他、看见他的美好的老师特别不容易。
他很幸运,碰到了小方老师,也许小方老师能给他的人生带来重大的转折。
在此,我们想和小方老师说,你碰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们。
我们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支持到你,让我们好好爱你,你就能把更多的爱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们。
正文
文 |小方
这些年,我一直给六年级代课,我很喜欢他们。
课堂上我带他们感受自己,他们常常会流泪,有时候我也会见证他们的一次吵架或者一次暗恋。
爱与幸福改变了我教育的方向,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方法。
一次次和孩子的相处中,我的心灵被孩子们洗涤,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孩子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的天使。
做老师最幸福的不是改变了孩子多少,而是在孩子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美好。
这一学期我带三年级,我有些不适应。
一进入教室就感觉不停有人说话,我却找不到人在哪里。
我以前用来“对付”大孩子的招儿,在这里统统不管用。你高兴也好,生气也罢,她,他,还是她和他。
就这样小杰走进了我的眼睛。
尽管孩子们有些闹腾,但在我的等待下,在我有趣的认识自己的游戏中,很多孩子还是会把目光逐渐转移到我的身上。
只有教室最后排的那个男孩小杰。他一直在玩儿,可怜的同桌想听课也被他拉着玩儿,一会儿钻到桌子下面,一会儿躺在椅子上。
教室里的其他人和我,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而他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经验告诉我:这个孩子不一样。我肯定不能用寻常的方法对他。我等待着一个机会。
正好有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提到了小杰,大家都转过去看他。
接着很多人开始嘀咕:
· 他最讨厌了,经常打人;
· 他还给老师发脾气;
· 他经常拿同学东西
.....
似乎,所有的“坏事”都和他有关系。
我一直没说话,看着等着孩子们说完,我说了一句:“我喜欢他呀!”
“为什么?”教室里叽叽喳喳的疑惑声。
我顿了顿,认真地看着这个孩子,说:“不为什么,就是喜欢。你们每个人老师都喜欢,即使做错了事情也可以被喜欢啊!”
孩子们突然就给我鼓掌了。
那个小调皮(小杰)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像没有任何感受一样,我用心为他的鼓掌与他无关。
经验告诉我,不能再关注他了,需要等待机会。
我开始上课,但我的眼睛始终跟随着他的身影,他确实调皮,确实坐不住。
我心想:只要不严重影响别人,他都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
一节课下了,他管不住自己,但也没有太影响别人。
我走到他身边,对着他给全班所有同学说:“你们看到小杰的变化了吗?他上课都没有影响别人,而且我叫他名字的时候他都站起来了,有没有进步啊?”
孩子们都大声喊:“有进步,有进步!”接着就给他鼓掌了。
但是没想到的是,小杰突然就扭动着身子,生气地喊着“我不要鼓掌...”嘴里嘟囔着,跳着喊着。
我一惊,这个孩子这么抗拒大家的表扬,他一定受过很多委屈。
他的世界里,真正的认可太少了,我需要了解他的家庭和故事。
我看着他,转过话题说:“走吧,下课了,你的脸上有墨水迹,老师陪你洗掉吧!”
他不让我拉他,也不跟我走,自己嘟囔着“我自己去”,径直朝楼道的水池走去。
我跟了过去,看着他手里有一团全是墨水渍的卫生纸,说:“来,把垃圾给老师,你去洗手。”
他扭动着身子,把手藏在后面,不愿意给我。
我说:“你看你拿着垃圾,也洗不了脸啊。给老师,我帮你拿着。”
他有些迟疑地看着,但不愿意给我。
我心想:难道这团卫生纸有什么秘密吗?
突然我懂了,我看着他的眼睛问他:“你是不是怕这团纸弄脏了老师的手啊?”
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我感受到了孩子干净、美好、纯洁的心。
如果我不去感受,我怎么都不会解读到他对我的爱。
我在想,这个孩子的美好和纯净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了呢?
他的世界里,可能有很多次把心灵敞开给这个世界,只是我们很多人真的读不懂。
我看着这个明亮的孩子,我说:“谢谢你,这么爱老师,老师不怕脏,我帮你扔吧!”
他这次没有拒绝交给了我,然后按我说的步骤一步一步洗手,还和我说了一会话。
我很感动——孩子的心远远比大人通透纯净,只是本就蒙尘的我们根本解读不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
或许他的各种折腾背后,就是一个想爱的心在发光。
在成“人”的道路上,究竟谁是谁的学生?
结语
真的没有“问题孩子”,只不过是“孩子遇到了问题”,这时候,孩子最需要被接纳、信任和帮助,而不是讲道理、要求、批评、指责,甚至是打骂,那只会收获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郑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