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碗花
在初夏时期已经开放过的打碗花,经过一个酷暑的蛰伏,入秋之后又活跃了起来,在人行道上行走,时不时就能在旁边的绿植中发现一簇簇打碗花的藤蔓,以及绽放着的粉白色的花儿,在秋日艳阳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
打碗花是旋花科打碗花属的一种常见杂草花卉,是一年生的藤本植物。打碗花属下的植物约25种,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有5种。旋花科植物种类繁多,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牵牛花、甘薯等。旋花科植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花蕾在未开放之前,是把裙子般的花瓣卷在一起的,就像一把没有打开的雨伞。而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先从上边松口然后旋转着释放被折叠的花瓣,这也是“旋花”的由来。

打碗花及其花蕾
打碗花属植物具有如下共同的特征:第一是缠绕,打碗花属全是藤本植物,细长的茎没有力气支撑自己,大都是借着其他植物进行攀爬的,如果没有其他植物,它们还会靠自己相互缠绕来支撑。如果在荒地上,则干脆铺地生长。第二是花冠呈漏斗状或钟状,花朵张开时,花瓣都连在一起成小喇叭状或者是阔钟形,所以除了“打碗花”之外还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小喇叭花”。第三是具有大苞片两枚,包藏着花萼,萼片5枚,紧紧的裹着小喇叭,这个是打碗花属最重要的特征。“萼片”,是花的一部分,是长在一朵花最外层的,像叶子一样的东西;“苞片”呢,又在萼片的外面一层,本质是长在花下方的变态叶。通俗点说就是,萼片是离叶子比较近的花(的一部分);苞片是离花比较近的叶子。第四是打碗花属的花都是单朵,极少数会三、两朵聚生在一起。
打碗花的植株通常比较矮小,有着细长的、白色的根,常自基部处分枝,茎很细,有细棱。它全株没有毛,叶片光滑质嫩,叶片一般两种,基部叶片小一般是心形,上部叶片多为三角戟形,中间裂片稍长,但是不会长太多,两边的裂片又多分为两裂,短小而圆实。打碗花花朵的基部,都生有一对碧绿色的大“蚌壳”,将里面的萼片掩盖住。这些“蚌壳”,是打碗花的大型苞片,也是一眼将打碗花与牵牛花区分开来的关键特征。花虽然是小喇叭,但是喇叭口并不太大,花朵直径大约在2-2.5厘米之间,没有香味。
打碗花及其苞片
打碗花这个名字首次出现是在明代朱橚所撰的《救荒本草》中,朱橚是明成祖朱棣的弟弟,身份尊贵的他并不贪恋权势,反而热衷本草。他亲眼目睹明代初年饥荒造成的民不聊生,为了让百姓认识野草,关键时候可以采摘食用,于是编纂了此书。书中这样写道:“葍[fú]子花俗名打碗花,一名兔儿苗,一名狗儿秧,幽蓟间谓之燕葍根,千叶者呼为缠枝牡丹,亦名穰花……开花状似牵牛花,微短而圆,粉红色。其根甚多,大者如小筋粗,长一二尺,色白。味甘,性温。”《中国的野菜轻图典》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打碗花的主根较粗长,横走。茎细弱,匍匐或攀缘。叶互生,叶片三角状戟形或三角状卵形,侧裂片展开,常再2裂。花萼外有2片大苞片,卵圆形;花蕾幼时完全包藏于内;萼片5片,宿存;花冠漏斗形或喇叭状,口近圆形而微呈五角形,粉红色,喉部近白色。”这些文字对打碗花的生长特性、植物形态、花的颜色和形状特点等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
打碗花的嫩叶用水汆一下后,可以与鸡蛋、肉片一同炒食,脆爽美味。根部则适合煲汤、凉拌食用。打完花的根状茎是富含淀粉的,不过生吃的时候不宜太多,因为里面含有生物碱,容易导致皮肤过敏反应。它的根茎也可以被用作酿酒、制饴糖。有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将打碗花作为猪、羊、兔等动物的饲料。打碗花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比白菜要高出20倍。不过正如前面所说,打碗花不太适合生食,煮熟或者盐渍之后食用是比较合适的。民间就有“小葍子苗、大葍子苗,吃一碗拉一瓢”的说法,提醒人们生吃打碗花的茎叶或根茎的危害。
《救荒本草》配图
打碗花
牵牛花从黎明开始绽放,大约到中午之前就凋谢了,所以在日语里称之为“朝颜”。打碗花与之不同,它要在天亮之后过上一两个小时,花儿才会逐渐开放,等到傍晚的时候再凋谢,所以在日语里称之为“昼颜”。有一天我起的比较早,想去拍上一组打碗花的照片,没想到太阳出来了,它们依然那么笃定,只看到一个个挺立着的花蕾,连一朵花都没有开出来。
前面提到,打碗花开放时,是从花蕾的顶部开始逐渐松口,如果你有时间仔细地观察打碗花的开放过程,就会发现更多的细节。比如说,它在开放的过程中不是慢慢地舒展开来的,而是一下一下弹开的,即便清晨没有微风,打碗花的花蒂也会一动一动的,用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将自己一步步地弹开。这有点类似于分娩的过程。
就这样,一种粉白色、小喇叭形状的花朵慢慢地生长出来了,虽然它在世上存活的时间很短,但依然努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如果仔细研究花的雌蕊,会发现其顶端都有明显的二分叉,这也是牵牛花所不具备的特征。打碗花一点也不张扬,它们或低低地伏在草地上,或爬上周边植物的叶尖。藤蔓上一层接一层的小小的花蕾,告诉了人们为什么它的一朵花儿开放的时间非常有限,但人们却能够在较长的时间段内看到它的倩影的缘故。
打碗花
打碗花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它不择地方,一个墙角,一片草地,栅栏边,芦苇间,都能见它的身影。也许因为它太普通,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不过,打碗花不管这些,依然开着自己的花,悄无声息地在富饶或是贫瘠的土地上绽放着自己的光彩。
为什么会给这种植物取“打碗花”这样的名字呢?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因为这些娇艳的小花存在着一定的毒性,如果放入嘴中的话,有出现中毒的风险。过去家里都比较穷,锅碗瓢盆都是很金贵的器物,如果一个大瓷碗破裂了,家里人都舍不得丢,会让工匠用铆钉箍起来继续使用。老人们担心小朋友误食了打碗花,吃饭的时候因为中毒拿不稳手中碗,会将碗打碎,所以提醒孩子这种花叫“打碗花”,是不能轻易触碰的。有一首童谣就是这样唱的:“打碗花,打碗花,小娃娃,莫碰它,碰了它,打烂碗。”作家叶梓在《打碗碗花》中也提到,在老年间,人们的生活往往不太富裕,家庭之中可能都不会有多余的碗,打碗算是不小的损失了,所以大概有人用这种说法来提醒小孩子不要打碗。没想到这篇文章,还引发了一场有关“外婆”和“姥姥”争议呢。还有的认为,打碗花的花朵就像是两块被打破的碗片包裹而成,于是给它取了这个名字。
打碗花喜欢群生,形成一大片绿网,生长期长,从早春就有它的身影,花开时节绿叶之上飘浮着点点粉色,成为田野一景,它对田野的守候是最忠诚的。到了秋末初冬,那墨绿的藤蔓上,花儿全凋谢了,又挂满扁扁绒绒的球果,待到来年这里又是葱郁一片。
打碗花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打碗花“性平,味甘、淡”,可以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除此之外,被当作中草药的打碗花可不一般,它们在入药后能够起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的功效。
《本草名著集成》有这样的记载:“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旋花根细如筋可啖。《本经》言主腹中寒热邪气,《别录》言其久服不饥。时珍自京师还,见北地车夫每载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筋被斫断者,用旋花根捣汁沥断处,仍以滓敷,日三易,半月即续。”这段文字是李时珍的见闻。车夫们往来奔波,跌打损伤是常有的事。李时珍曾经见过北方的车夫用旋花煎汤来医治损伤部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才会有如此的记录。打碗花就是旋花科的植物,是临床医学上常见的治疗跌打损伤的中草。平时如果不小心磕着碰着,将打碗花捣碎之后外敷于伤患之处,用不了几天就能看到这些肿痛有了明显的消退。它的“止痛消肿”还能被用在治疗牙疼上,都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打碗花真的就能帮你“药到病除”呢。在《中华本草》一书中。记载了打碗花“调经活血,滋阴补虚”的作用,对于那些身体比较虚弱的女生来说,打碗花能提升满满元气!
另外,打碗花是可以作为农药的,其茎叶有毒,有灭蛆、杀螟虫及黏虫的作用。
打碗花
这样一种杂花野草,在我国古代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弃妇诗《小雅·我行其野》,描写一位远嫁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悲愤心情。这首诗的第三节写道:“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其中的“葍”即是现在常见的打碗花。诗中的女子在野外一边采挖鲜嫩的打碗花果腹、疗病,一边痛诉着负心的丈夫,不念旧姻,另觅新欢。
打碗花还有一名曰“鼓子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其花不作瓣状,如军中所吹鼓子,故有旋花、鼓子之名。”鼓子是古代军中所吹的喇叭类乐器,就像现在民间吹鼓手所吹的唢呐,所以古人称打碗花为鼓子花。唐末诗人郑谷在《长江县经贾岛墓》一诗中说:“水绕荒坟县路斜,耕人讶我久咨嗟。重来兼恐无寻处,落日风吹鼓子花。”南宋抗金名臣郑刚中喜爱这种淡雅的小野花,他吟道:“鼓子花堪爱,疏葩淡碧时。未陪葵向日,且伴菊当篱。”抗金名将辛弃疾也爱这荒野里的小清新,他在一首《临江仙》里说:“鼓子花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
不过,南宋学者、金石家洪适好像不喜欢它,厌恶鼓子花那种缠绕依附的秉性,他在《鼓子》诗中说:“抽蔓类牵牛,含芳伍萱草。上上不知休,高柯厌缠绕。”呵呵,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不管喜爱也好,厌恶也罢,打碗花就是这样一种野花草,它不亢不卑,从远古走到了今天,而那些喜爱它的人、厌恶它的人却早就不见了。
打碗花
打碗花的花语为恩赐。相传打碗花是天神恩赐给人间用来驱魔辟邪的,但是由于打碗花的花期比较短暂,无法实现365天的日夜守护,于是先人们就把打碗花雕刻在了建筑物之上,这样打碗花就能时时刻刻庇佑着人们了。
在中国古代建筑上到处都可以见到旋花科植物的影子,是中国建筑装饰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彩绘之一。民间的青花瓷纹样,也常选取当地特有的花卉、野草为图案,打碗花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饰。
在结束这篇小文之际,仿佛有首民谣在耳边响起:“打碗碗花往上爬,今日七,明日八,后日我娃出嫁呀。娘给我娃红手帕,手帕绣上打碗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