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视点.争鸣 |
“当前面临‘双减’新任务,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要把课堂的泡沫挤掉,让孩子实实在在学到真本领。”
今年92周岁的于漪,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颁“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教师。从教近70年来,她开设公开课近2000节、培养三代特级教师、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始终坚守教育一线,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
于漪向当代教师们发出“新三问”:“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是什么性质的教育?”“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教师最重要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在于漪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要培养有中国心的时代新人。学科教育不能“失魂落魄”,而是要“德智融合”。
于漪向当代教师们发出“新三问”:“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是什么性质的教育?”“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教师最重要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在于漪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要培养有中国心的时代新人。学科教育不能“失魂落魄”,而是要“德智融合”。

人民教育家于漪为研修班学员作视频微讲座。
于漪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双减”政策落地后的实施情况。她认为,不少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大多是因为学习习惯欠佳。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关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不要纠结于一两次考试成绩这些细枝末节,“我们过去的评价标准太过看重分数。但任何一张考卷都考不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育不能只唯分数,教育评价不能搞‘一刀切’,而应以‘人的质量’为标准。”
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群体,如何才能把他们教好?在于漪看来,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不能成为思维的懒汉。不会思考的教师,永远不能成为优秀教师。(来源:澎湃新闻)
前一篇:刘云杉:莫让“成功”替代“成长”
后一篇:吴非:学校食堂没有必要办得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