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视点.争鸣 |
第一类、盲目乐观,放任自流型。
这类家长简单认为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从此天下太平,实现了教育的完全公平,不再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也不管孩子的学业与成长。以为天下的家庭和孩子都是一样的状态,一样的做法。此类家长简单相信,缺少原因分析与源头思考,没有读懂“双减”政策的真正精神,以为双减之后就可以一放了之,不闻不问,孩子自然就会成长的很好。
这类家长心存矛盾,迷茫无措。他们原来的认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只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就可以,把孩子的学习交给校外培训机构,自己可以很自在地当甩手掌柜,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和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并没有系统思考过。现在,双减政策下,孩子是该管还是该放,管如何管放如何放,对如何把握这个度,拿捏不准。
他们既担心放手不管孩子成绩掉下来,又担心管多了管错了孩子有对抗情绪,他们在管与放中做着艰难抉择。这类家长有一定上进心,对孩子抱有希望,不太放心孩子的学习,有一些担心。但是他们又没有专业的知识与笃定的信心,内心处于反复自问的犹豫不决中。
这类家长心中象明镜一样清晰坚定,不受双减政策的影响。他们清楚真正优秀的孩子是良好家庭教育的产物,是优良家庭环境熏陶的结果。他们知道培养孩子功夫要下在平时,用的是持之以恒的化整为零的教育功夫。他们知道国家双减政策落地正是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的时候,是他们的孩子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他们清楚作为家长的职责与使命,明白双减政策减的是孩子的学业负担和作业负担,减的是不要过多挤占孩子的课余时间与兴趣时间,并没有减掉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
相反,国家对人才的渴望与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始终未变。培养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成就是家长永恒的追求。由此,双减政策之下将更加彰显家长理解政策的智慧、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家庭教育的内功。
一、双减之下减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长。
二、双减之下减的是孩子的学业压力与作业负担,而不是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
三、双减之下减的是孩子被压榨的课余时间与无效的刷题过程,而不是家长对孩子的放任自流与任其发展。
四、双减之下更加考验家长的家庭教育智慧,更加考验家长的学习力,成长性,领悟性,更加考验家长的教子理念,教子方法与教子内功。
五、双减政策告诉各位家长,教育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光砸钱是不够的,还要求家长投入用心陪伴的时间,以前家长还可以用简单的经济投入来责任外推——甩锅推责,求得心理平衡与自我安慰。
今天,家长不能再用简单的经济投入来代替精力投入,在孩子成长中更需要投入的是时间、精力、情感、智力、陪伴、自我学习、互动沟通。从这个角度来讲,双减之后家长的投入不止是金钱,更是精力和心力,更加考验家长的教育智慧。
六、对于双减之下的家长,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家长再也无法外推转移责任,也没有理由再说在孩子成长中你是投入过金钱的,让孩子上过不少课外辅导班的。以往孩子成绩不好还可以问责孩子,推卸责任到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身上。今天这一切都不成立了。
今天,考验的恰恰就是家长本人,考验的就是你的家庭教育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