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你们的目光离不开那些所谓的明星?

(2021-07-12 15:24:34)
标签:

转载

分类: 视点.争鸣
     “吃瓜”这个词近些年才开始流行,很多年轻人现在每天在互联网上耗费大量的时间,浏览形形色色的文本。你们在阅读什么?有个统计让我十分吃惊:娱乐新闻竟然占有非常大的分量。网上种种真伪莫辨的八卦传闻满天飞:李小璐,贾乃亮;王宝强,马蓉;谢霆锋,张柏芝;范冰冰,李晨……哪一个出轨了,哪一个生双胞胎了,哪一个整容失败了,哪一个的钱财几乎被洗劫一空,总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互联网的娱乐世界无限热闹。

       从狗仔队的窥探、偷拍到娱乐消息的编辑、推送、销售,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每天打开电脑,这些娱乐新闻直接跳到屏幕上,几乎是逼迫人们阅读。精明的商人迅速察觉到娱乐新闻背后的一个巨大市场,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奇怪的是,那些忙碌不堪的年轻人为什么如此配合商人——年轻人对于娱乐新闻的兴趣怎么会如此持久与疯狂?日常生活中,这些故事比比皆是,许多人自己也可能充当主人公。然而,为什么你们目光再也离不开那些所谓的明星?为什么如此沉醉于他人的生活而不能自拔?

        电视台甚至根据这些兴趣录制了表现明星日常生活的各种真人秀节目,无非呈现他们的游戏嬉闹乃至起居饮食。奇怪的是,如此粗率的节目仍然大受欢迎,那些明星的子女一起上场,共同吸金。闲来无事,偶尔听一听娱乐圈的消息,这是调剂与消遣;每天孜孜不倦地把娱乐新闻当成精神主食,这种趣味肯定不太正常。

       通过看八卦我确实知道很多90后和00后对追星非常的狂热,天天在微博刷他偶像的话题,看有没有人黑他们偶像,或者不遗余力给偶像刷票房刷热度热搜过生日什么的,每次看了都刷新我的三观。这应该是青春期某个阶段特别容易发生的事情,年轻总是单纯轻信嘛,这没办法。

为什么两代人的差异如此之大?上一代人的努力产生了实际效果,他们为年青一代的成长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年青一代丰衣足食,有条件优哉游哉地生活在手机、网络和带有空调的房间中。然而,也许恰恰由于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年青一代丧失了关注社会重大问题的兴趣,他们愿意为那些琐碎的八卦奉献所有的业余时间,这种辩证转换的确让人感叹。

我想补充的是,业余时间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塑造绝非无足轻重。就像一个人的无意识隐蔽地产生作用,业余时间的意义甚至不亚于工作时间——对于那些没有兴趣专注于本职工作的人,尤其如此。

       现在粉丝文化非常奇葩,有姐姐粉、妈妈粉、女友粉、男友粉之类的,每种粉丝对偶像的要求都不一样。甚至很多粉丝会和偶像的经纪公司吵架,把偶像的经纪人撕走之类的。这些粉丝都很痴迷关注他们偶像的各种动态,也会在微博上搜有没人发他们偶像的负面新闻什么的,极端的二十四小时在刷微博,要是别的粉丝黑了他们的偶像,他们就会有组织地去黑那个偶像,我们围观群众称之为“吃瓜大会”。在这些狂热粉丝之间有一句著名言论就是:“哥哥只有我了!”评价他们,厚道点的称为“铁粉”,刻薄点的称为“脑残粉”。他们究竟是什么心理?我是无法理解的,不过也不反感。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爱怎么过就怎么过呗,不损害别人就行。

     明星的最大价值不就是显现在作品中吗?我从未想到介入他们作品之外的个人生活。正如一个学者所说的那样,吃一个鸡蛋,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认识母鸡呢?如果偶尔谈论一个艺术家的私生活,一定有一个前提:这一部分生活与他的艺术创造存在密切的联系。

20世纪60年代,整个国家只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舞台上的几个演员历历可数。尽管如此,人们对于那些演员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一般地说,艺术领域与私人领域泾渭分明。回到私人领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尊严,没有理由贸然进入别人的私人领域,更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尊严,低三下四地尾随在所谓的明星背后,刺探他们的生活琐事,把那些狗血剧情当作自己生活的营养品。

所以,我时常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感到陌生。你们的手机里存着一大堆明星的相片,说起他们的私事如数家珍,对于他们各种私事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于艺术的了解,这不是非常奇怪的颠倒吗?

你们那个年代是这样的啊,因为那个年代的导演演员编剧都是在认认真真地做事情,目的是为了拍出好电影、好作品,就是所说的“艺术至上”。但是现在,特别是最近这些年,电影电视剧粗制滥造的居多,不然就是各种抄袭日剧韩剧美剧英剧,山寨得不要不要的。大部分新生代演员没有演技,靠着一点长相,全程只会瞪眼睛噘嘴扮萌挣眼球。

后来我才知道,粉丝文化包含了各种极端的情节。一个中国的初中女生,听到欧洲足球队的某一个球员已经秘密结婚,她当场就痛哭起来了。这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吗?

一批文化商业机构不断地利用粉丝文化谋取商业利益。他们不断地在传媒上抛出明星的各种轶闻,诱使你们消费这些文化产品,直到你们再也离不开。你们慢慢开始有了这种感觉:这些与你们毫无关系的内容成了生活的一个不可割除的组成部分。这甚至构成了一种奇怪的“瘾”,哪一天没有和这些明星产生联系,生活仿佛就缺了一角。

粉丝文化的内在机制分析表明,这同时是一种奇特的心理现象。精神分析学倾向于认为,粉丝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孤独。充当某一个明星的粉丝,如同虚幻地加入某一个文化共同体,成为那个共同体的一分子。

尽管只是置身于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但是,粉丝文化营造了一种感觉:他们与那些著名的明星同在,是一个彼此声援的团体,甚至幻觉时刻倚靠在那些明星的身边,享受他们的温暖。我深感惊奇的是,如此肤浅的幻觉可以让那么多人入戏如此之深,以至于他们完全无视身边真实的日常生活。

通常的意义上,所谓的粉丝文化无伤大雅,一种不那么有价值的精神寄托罢了。但是,一旦这种粉丝文化进入极端状态,粉丝的心理或者人格将会产生巨大的扭曲。不同明星的“铁粉”形成不同的文化阵营,相互攻击,甚至大打出手,这显然是一种无聊的消耗。另一些粉丝开始以实际行动干预崇拜对象的私人生活,追踪、示爱、寻死觅活,这已经进入心理变态的范畴。

为什么只有演艺圈与体育运动员才可能成为明星?声名卓著的核物理专家、生物学家或者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基本上没有成为明星的希望,尽管他们对人类可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没听到他们有什么粉。这是为什么?一个秘密的规律是,所谓的明星必须身体出场,明星必须向大众展示自己的身体形象。目前为止,只有演员和体育运动员有条件公开展示自己的身体形象。各种科学家或者思想家奉献的仅仅是词语组成的著作。尽管这些著作拥有巨大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只能诉诸理性而无法引起大面积的原始冲动。

屏幕上演员的姣好形象散发出另一种吸引力。不可否认,这些形象构成了某种性幻想的对象。尽管这种性幻想与付诸实现之间存在不可企及的距离,但是,性的吸引力始终存在。这种性幻想显然是公开的秘密。所以,许多演艺明星必须隐瞒自己的婚姻,公开自己的婚姻无异于打击粉丝的性幻想,这可能导致巨大的商业损失。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年轻人为什么是娱乐新闻的主力军——他们是性幻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如果说,明星们的演艺、体育成就仅仅是娱乐新闻的表面文章,他们的身体形象才是真正的核心内容。

至于说“性幻想”,好像也不一定吧?那些麻秆似的小鲜肉,要肌肉没肌肉、要身板没身板,看着就像没发育的小屁孩,根本就不是个事。

明星和演员,明星可以没有演技,而演员一定是要有演技的,所以明星可以整容而演员不行。因为整容会导致一个演员演不出复杂的表情,这是马伊琍在一个采访节目里说的。

美的社会效益显然是许多人“整容”的重大动力。帕斯卡尔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警句:“克利奥巴特拉的鼻子,如果它生得短一些,那么整个大地的面貌都会改观。”克利奥巴特拉是埃及艳后。如果她没有倾城倾国的姿色,无法入主皇宫,迷住一大批权贵人物,历史或许必须一定程度地改写。

我觉得这几年整容这么火爆,跟偶像的盛行和直播行业的兴起有很大关系。直播行业的最初口号就是:人人都可以当明星。很多女主播为了人气去整容,然后对着镜头卖卖萌、发发嗲、聊聊天、唱唱歌,月入几万,大主播甚至十几万。这个行业满足了我们从小开玩笑说的理想:以后最想去的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单位,甚至观众都哄着你,把你当老板。这个行业来钱快,不需要太高的智力,对学历、能力也没太多要求,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子去整容。

从明星八卦到整容术,这些貌似非常世俗化的话题涉及若干非常严肃的主题。我们都可能迷恋什么、崇拜什么,但是,必须善于反省自己,分析自己迷恋和崇拜的原因,甚至发现自己的无意识,这有助于回归理性,从而保持一个健全的人格。

(摘自《大辫子与蝴蝶结》作者:夏无双、南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