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出两位诺奖得主,它的国文课本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标签:
转载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说起中国教育,总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D97A7A4EE1505FEA2852124E8E14E4A31E1DFFCF_size92_w1080_h459.jpg
钱老的这两个感慨,也是我们心里一直以来的疑惑。
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大师——梁思成、郭沫若、鲁迅、老舍、林语堂、茅盾、巴金、梁实秋、谢冰心、田汉、胡风......均出自民国时期。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F5BF087D40977DAD0273B45097D59B8374216E96_size145_w1080_h727.jpg
群星闪耀、人才辈出,是民国时期的特点。
不得不承认,民国的教育成就比现代更辉煌。之前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突然走红似乎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C579505BF64436EA9368B65FDE2ECB890CEC6D28_size0_w1_h1.jpg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材,更值得品味。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1C5D36C18AA15BA9CF67B45C2ED8BBE96DA275BF_size18_w458_h315.jpg
自民国时代起,各高校就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是当时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当时称为“大一国文”,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
民国时期思想活跃,大学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自编大学语文教材,形成了大学语文教材面貌纷呈、思路多元的特点,今天展读,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汪曾祺、杨振宁等众多学者名家饶有滋味地回忆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大一国文》课程,对其赞赏有加。汪曾祺对西南联大的国文课本念念不忘:“这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这本书现在大概是很难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
西南联大、清华、北大、复旦所选编的国文课本,是从悠悠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中选录了经典篇目。它们努力保留和弘扬中华文化,可以说是“灰暗年代的一缕闪光”。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70F94DEA09176C5314FFA17E94FC0F543D00359D_size450_w784_h511.png
这套“民国大学国文课本”系列,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学国文教材,是无数名教授教过的国文课本,也是许多名人学习过的国文教材。
不少读者表示:“今日读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西南联大国文课》
战火纷飞中的中华文化之光
现在,人们频频回顾、屡屡望向坐落于昆明的那所传奇名校——西南联大时,都不禁感叹:“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6205CFC80DAF09B77E7A46924DF5A9C4989CC4C1_size120_w1024_h681.jpg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办学极其不易,要向内地逃难、要躲避空袭、还要保护人才,可谓是颠簸流离;教室和师生宿舍的条件极差,大雨天会叮叮咚咚地漏水;闭着眼睛随手一捉,就能捉到虱子、臭虫。
尽管如此,西南联大仍然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五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2F69CBC12CD3E8F806431FD3609E3BD92D588B52_size288_w696_h479.png
所以这本课本的编纂,来之不易。
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为了给大一新生最好的国文课本,朱自清、罗庸等中文系的名教授,亲自编选了四年之久,才敲定这卷薄薄的课本。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DAEAFC23844CC94C36E6EC799BFA1D9DE6D77F05_size233_w563_h409.png
《西南联大国文课》的内容分上、中、下三编,收录的文章上至先秦、下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范围广大。《西南联大语体文示范》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语体文”(白话文)撰写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而编选的教材。当中收录了胡适、鲁迅、徐志摩、宗白华、朱光潜、梁宗岱、冰心、林徽因等人的文章。
许渊冲先生、汪曾祺先生和钱理群先生对《西南联大国文课》有着极为中肯的评价: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273079AB2C7564F99E152F98048BA384194D4518_size114_w790_h1047.jpg
“大一国文”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西南联大留下的精神遗产,向我们启迪着自由与传统的会通,昭示着中学与西学的融合,也让我们这些后来者,可以一睹那个黄金时代的风采,读一读汪曾祺、许渊冲、杨振宁、邓稼先这些大师们曾经读过的老课本。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069DC8C2DB15EFAA72B4182D63FDF526BF94969F_size153_w1080_h72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35244D735A2F1A3DD69918721B40DA1422D155E7_size5_w56_h79.png
《清华国文课》
清华大学国文导师编选的国文课本
“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极力主张大学教育以“养成人的品格”为目标,极力推行通才教育。因此清华大学把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曾经在清华大学国文系长期任教的教师有朱自清、陈寅格、王力、浦江清、余冠英等。据李赋宁先生回忆,清华大学的基础课都是名师讲授,而且那时的“大一国文”只有名教授才能讲授。当时成为了一时盛况。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1EBF59335039E2D1FA241CAD73620C7BDF229A4C_size557_w789_h484.png
《清华国文课》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清华大学给大一学生使用的国文课本。由朱自清任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期间编选而成的。这本国文课选录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其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在纯粹的古典精髓当中学习“国学”的精华。后附翁文瀚、陈寅恪、冯友兰、梁治华、谢文炳等人对清华大学的回忆文章。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E7D90FF95EE03BA14A209AA76DD4B5CB32799886_size691_w732_h552.png
清华的国文课不单在课堂学习,进行文化训练,而且也试图将国文课打造成“中国文学史发展脉络”的文本。这部《清华国文课》还承袭新文化运动的余绪,选录了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引入文学史的观念。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35244D735A2F1A3DD69918721B40DA1422D155E7_size5_w56_h79.png
《北大国文课》
传承中华文脉的国文教本
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曾强调“文学有三方面:是历史的、是创造的、是鉴赏的。历史的研究固甚重要,但创造方面更是要紧,而鉴赏与批评也是不可偏废的”。
“创造”就是指加强引入新文学作品进入国文课程,但是胡适更加偏重“历史”。同在北大任教的钱穆,就注意到当时北大国文系的氛围,“于文学则偏重元明以下”,“对白话文新文学以外,可以扫荡不理。”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FF139AB10ACF0FFE3BCE2CCA6D513758FD612A57_size98_w1080_h720.jpg
当时的北京大学国文选教材,贯彻了胡适对文字教育的史学观念以及对新文字发展的极力推动的思想。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57213B29703B9076A0A79C3AC3EFF43D373A5DD9_size50_w800_h800.jpg
这部《北大国文课》为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编著,是全校大一以及先修班使用的通识教材。选录了古代诗词、古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戏剧和现代散文等几大类的文学作品,主要以文学欣赏性来选取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出版根据1946年《北京大学国文选》版本予以整理出版。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FA8C1C6F69A8BE9121834BF0487F6739F3CFFE30_size114_w1080_h720.jpg
《北大国文课》选录的文章是从诗的文学传统,一直到新文学的新事物——丁燮林的戏剧、林徽因的散文。毫无疑问,这是胡适眼中一条清晰的中国文学史发展脉络。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35244D735A2F1A3DD69918721B40DA1422D155E7_size5_w56_h79.png
《复旦国文课》
一个人和一本大学国文教材
《复旦国文课》和其他三本国文书不同,它是汪馥泉独编的。
《复旦国文课》选录文章不拘一格,时而现代文,时而古文,时而小品文,时而评论类文章,学生能够交替学习国文,不坠入既定模式。但是,它也有其鲜明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两个旗手——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被编选其中。汪馥泉视野开阔,编选的文章并不局限国内,也将目光看向国外,选录了周作人译著的日本诗歌选。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CB588C5CD0232009C05458168E4F2FB934F71649_size651_w779_h575.png
《复旦国文课》是民国时期复旦大学一年级学生使用的必修国文课教材,也是较早收录新文学作品的大学国文教材。
原书分为“甲编”“乙编”两部分,装订成一册。本书根据1932年《复旦大学一年国文讲义》予以整理出版,并附录了汪馥泉编辑《民智历代文选》中的十八篇文章。这部文选也曾作为当时大学文科的教材。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15B058CDAD825423879142BFBF88BEE99139C14A_size144_w1080_h720.jpg
汪馥泉曾编辑过《民智历代文选》作为大学本科教材,《复旦国文课》便从中精选十八篇文章,附录在该书后边。其中有写文章,知之者甚少,如于成龙《与友人荆雪涛书》、管同《说士》、蔡元培《祭亡妻黄仲玉》等等。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35244D735A2F1A3DD69918721B40DA1422D155E7_size5_w56_h79.png
珍贵完整版本重现
值得珍藏的“民国四大名校的国文课本”
此次《西南联大国文课》、《复旦国文课》、《清华国文课》、《北大国文课》由谦德文化策划、团结出版社出版,其中《复旦国文课》、《清华国文课》、《北大国文课》均为民国后首次重印,尤其珍贵。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92D4D81919F3208BB5CCF21F4F80B820D70288C2_size67_w1080_h720.jpg
本次出版的民国四所著名高校的国文课本,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当时国文选的真实风貌与丰富内涵。
“那个年代,大家都很勤奋,勤奋的目的就是为了救国。”(来源: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2/C72AC54FCB22D945DB1F9F5199B0B74C3713818B_size86_w800_h800.jpg
从这些国文课当中,我们也许能够体验到一种“目的地——民国”的真实穿越感,体会当时大学国文的人文情怀,也从中吸取养分,培植本根,陶冶情操,把根深深地扎在深厚的中华文化里,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