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长学校 |
亲子冲突是众多家庭的困扰。为人父母,你曾经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好”,最后却不欢而散吗?身为青少年,又是否会因为害怕“不孝”的压力,与爸妈争执时选择消极逃避,从未好好诉说自己的想法?
「研之有物」专访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叶光辉研究员,他长期投入华人亲子冲突历程、孝道研究,指出冲突其实具有正面意义,若能将危机视为转机,不但可以缓解负面情绪,也是开启双方对话的第一步。希望对大家缓解亲子矛盾有所帮助。
01亲子关系好不好,爸妈、孩子想得不一样
「你和父母能像朋友一样互动吗?」叶光辉曾在大学课堂这么问,举手的学生寥寥可数。
三十几年前,他便观察到,亲子冲突是许多家庭的共同困扰。他从研究中也发现,父母、小孩对于亲子关系的认知,经常天差地远:
当中突显的,正是华人传统价值观产生的矛盾。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回嘴是「没大没小」,隐忍才「不伤和气」。
孩子即便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在家庭孝道压力下也可能压抑自我,不敢正面沟通,累积无尽埋怨。
而爸妈想着「我是为你好」,日日忙进忙出,最后却被指责为直升机父母、虎爸虎妈,自然也是满腹委屈。
华人文化重视家庭、偏向集体主义,「孝道」与「和谐」是当中两大关键元素,但若缺乏对等沟通,往往也会埋下亲子冲突的种子。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1/ED16E4706AE4A96062A2BF02C56C181D0E7ED739_size89_w800_h533.jpeg
02怨恨感是青少年的大敌
与父母、孩子吵架让人心烦意乱,但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比你想得更严重!
研究发现,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会造成青少年各项问题行为,而且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不同的问题行为。
威胁感:
自责感:
暴怒感:
怨恨感:
负面情绪是关键的机制,让亲子冲突衍生出后续的负面伤害,反过来又因为问题行为制造新的冲突,陷入恶性循环。其中,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1/60E49491C4D94BDED8E510C906139DDD6D237A68_size111_w1002_h1024.jpeg
03冲突都是负面的吗?危机也能是转机!
找到青少年不同问题行为的根源,下一步,就有机会寻求解决之道,听起来是亲子研究的一大里程碑。过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冲突的伤害、怎么避开冲突,但日常生活里家人间发生冲突其实很正常。
我们不妨重新思考一下问题的核心:冲突只会导致问题行为吗?冲突难道都只是负面的吗?
关键原因在于:「冲突之所以会有不良影响,是因为当我们停留在负面情绪里,陷入不断『反刍』而造成恶性循环,也就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处理冲突』。」
换言之,
于是,叶光辉将问题意识从「如何避免冲突」转向「如何面对及处理冲突」,进一步探讨在冲突发生后,如何降低负面情绪的爆发。他花了两年重新建立理论系统,找出了如何让冲突事件不导向负面伤害的两大关键。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1/A14C15E5A1C13787C9583CD750FAA6CC791717E5_size66_w1080_h607.jpeg
04正面看待冲突:吵架虽然讨厌但有用!
首先是:个人如何看待冲突。
其实吵架争执有时不一定涉及是非,只是彼此价值观不同、意见不一,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然而,在以和为贵的文化标准下,冲突便成了「关系破坏者」,当我们总是从负面角度看待冲突,就容易将其视为压力来源。一有意见不合就感觉自己被打压、被否定,萌生负面情绪。
因此,叶光辉提出「功能性冲突评估」的概念,也就是个人是否能看见冲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义。
简单来说,
这个认知扭转了冲突的意义。在功能性评估下,危机也能是转机,「吵架」其实是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1/F01A02AAFC298523FCC2D2120506627C07E51059_size136_w1080_h810.jpeg
05适当表达:忍耐、沉淀反思后再沟通
但是,光有正向心态也不能解决冲突。毕竟,再怎么乐观积极地看待争执,争执当下难免心烦意乱、愤怒难过。
因此第二个关键是:情绪产生后,个人如何排解负面情绪,之后又如何面对问题。也就是一个人的「情绪调控策略」。
于是他们提出了
什么是适当表达策略?具体来说,包含
冲突爆发之际,爸妈与孩子都会感到愤怒或难过,在情绪高涨下,双方很难达成共识。情急下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伤人伤己的双面刃,这时
「策略性抑制」和逃避压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进入下一阶段。
试着用第三人、观察者的角度跳开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情绪反应?(一听到某个关键字就跳脚?特别讨厌和谁比较……?)这些是不是和过去的互动经验有关?透过体察情绪、自我省思厘清情绪的根源,有助于理解自己与爸妈的感受。
最后,不要放弃沟通!选择适当时机,例如双方心情好或闲暇放松时,主动向父母表达感受,谈谈自己为什么生气、了解爸妈的情绪,重新开启对话。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1/0D7E629F51B9013BA5DEFD1F8954E6A1D6801458_size129_w1024_h994.jpeg
(适当表达策略包含三个阶段,透过冲突降温、自我反刍、正向沟通,转化调节对立关系)
过往西方的情绪调控研究多半强调单一策略的优劣,例如,比起强忍情绪,转移注意比较能缓解负面情绪等。
但适当表达策略是「集合体」,也就是采用多重策略、循序渐进,呈现情绪调控的「历程」。
这个思维转向,也正是情绪研究跳脱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洞见。
06数据调查:采用哪种策略,亲子关系最佳?
不同的表达策略,真的会影响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和个人幸福感吗?
研究团队,以台湾北部两所学校高一生为受试对象,共761
名样本进行实征分析。研究依照情绪调控策略量表,区分出
「压抑」
「重新评估」则像是转移焦点,想一些好的事情让心情好转,或是改变想法(爸妈也是为我好、不参加营队也没什么关系)让自己不再那么生气、难过;
「适当表达」
结果如何?
在亲子关系上,
总结来看,适当表达型的青少年,个人身心状态、亲子关系都比较好。
从质性访谈也发现,适当表达策略除了有助于理解双方立场、训练解决冲突的能力,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也更紧密。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1/670BB01ACCC1C2449751E597015335EEB253D436_size84_w987_h1024.jpeg
07亲子冲突如何解?先别怕吵架!
综观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面对冲突时习惯直球对决。
相较之下,华人社会的目标则是集体主义,关系优先于个人,倾向用全观式思维(holistic thinking)看待冲突,以「大局」、维持外在世界的和谐为重,因此常会用「忍」来因应,忍耐情绪、也忍耐对彼此的不满,避免争执。
「但是,避免冲突是糟糕的和谐。」
那要怎么达到「合而不同」的境界?
一方面,不需害怕冲突,试着看见冲突的正面意义,将危机化为转机,这也是功能性冲突评估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正确的」运用忍耐策略。
华人所熟悉的忍,固然可以在冲突当下缓解彼此的情绪,这应该只是暂时性、策略性;更重要的是在情绪冷却后,寻找适当时机沟通。
沟通需要同理,尝试看见彼此的状态与需求,并给予相应的回馈。所以这里应该提醒父母与青少年:
了解对方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关系导向」,因为关系一旦被破坏,要再重新建立就得花很大很大的力气。
(文|陈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