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只是一部诗集,而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2021-06-22 14:21:00)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有人说“几乎所有古老的文明,其源头都有美好的诗”。

华夏文明绕不过去的当然是《诗经》。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就不懂得如何说话。

但《诗经》就只是一部诗集吗?

《诗经》研究专家、北师大李山教授用一本《讲给大家的诗经》带你走进惊艳千年的文字背后的世界。

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经》

有一位名人说过:“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那是因为我们时常感觉自己肤浅”,读经典确实有益于心智的深厚。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它的诗篇就这样一篇篇的深化,像万花筒式似的展现了非常广阔的、丰富的、而且是深入的对社会生活的表现。

读《诗经》,能够领略《诗经》的美,《诗经》的境界,破译我们文化的密码,了解我们文化人群的一些根源处的东西

《诗经》不是讲长篇故事,而是一个景致,把人带到一片如仙如影的境界中去,让你的灵魂得到浸润,扣人心扉。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F6C3A6362EB46C0DA2C602C34A37B596630BBD34_size121_w957_h728.jpg

图片引自《诗经手账》 三联生活书店出版

《诗经》和唐诗宋词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民族创生时期集体的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它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心理内在秩序的一个奠基之作。通过解读《诗经》可以了解我们文化的特征,也了解我们文学的特质。

文学只代表了《诗经》一半的价值

《诗经》在代代传唱中形成了中国精神

正如李山教授所说:“只把《诗经》当文学,是小看了《诗经》。”

《诗经》不仅内容本身足够经典——我们常说的“饱读诗书”“诗书传家”“腹有诗书气自华”,其中的“诗”本都是特指《诗经》;

而且在它诞生之后的两千多年,还深刻地融入中国人的历史,并最终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

看了下面的标题你会发现,《诗经》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层特别的精神联结:

《小雅•斯干》:给中国建筑提出灵魂性要求

《女曰鸡鸣》:“岁月静好”诞生的那个远古的清晨

《小雅•瓠叶》:酒文化的初心是什么?

《周颂•清庙》:中国人没有宗教吗?

《周颂•载芟》:男耕女织的传统何以形成?

“仪式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

中国人为什么信老天爷?

弥勒佛在印度很凶,到了中国为什么就乐呵呵的?

中国古代为什么爱讲祖宗积德?

西方人眼中的大自然,和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

这些标题的共同点,在于从文学和文化两个角度,不仅讲透了《诗经》本身,还讲透了《诗经》与当代中国人的血脉联系,这正是李山教授《讲给大家的诗经》的最大特色。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ED7908DDA8EABAF41FE61E7232837F319C12D281_size581_w921_h586.png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山教授精研《诗经》数十年,首次向普通读者全面地揭示了《诗经》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联系:

我们今天读《诗经》,就像小孩子在被子里、衣服里闻到妈妈的味道。

我们这个民族,是唱着《诗经》建立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这是何等的重要啊。

过去,我们都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发明,实际上不是。在《诗经·大雅·思齐》里就出现这种思想了。(这首诗正是民国才女林徽因名字的出处)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古老《易经》里的观念,不是从爻卦来的,而是来自农耕经验,《诗经》里的“雨雪雰(fn)雰,益之以霡(mài)霂(mù)……生我百谷”也表达了这层意思,这就是后来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内容。(来源:凰家尚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