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大学心理教授,是如何陪伴女儿闯“高考关”的!

(2021-06-05 11:03:57)
标签:

转载

分类: 家长学校
眼下,距离2021年高考只剩4天时间,在6月4日上完高中最后一课后,大部分孩子都会离校回家进行短暂休整,等待接下来的考试。

高考事关千家万户,每年6月都牵动着家长们的心。众所周知,今年是山东新高考落地实施的第二年,考生该如何科学做好考前规划?在遭遇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时,学生们如何有效应对,家长又能帮孩子做些什么?针对高考生和家长们关心的问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位大学心理教授,是如何陪伴女儿闯“高考关”的

(一)在家里,父母如何面对考生

常老师是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位教授,去年山东新高考落地实施的第一年,她就陪伴女儿参加了考试。虽说专注于心理方面的研究,但作为家长,在面对女儿高中阶段这次大考的时候,常老师还是不可避免会有紧张感。

但她也同时联想到,当年自己高考当天的那个清晨:自己骑自行车在前,父亲骑自行车陪伴在后。一眨眼,时间已过去多年,但一想起当年的情景,常老师还是感觉很美好。在她看来,孩子要去面对的这个挑战,并非是父母的挑战,家长不该把它扛在身上。因为扛在身上之后,一方面会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会在无形之中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正因如此,常老师在宾馆陪考期间,每天拿着电脑,按计划准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的工作材料。常老师的行为,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女儿。其实,母女俩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在努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在常老师看来,高考这件事本身,没必要过多去谈论。家长每说一句“别紧张”,实际上都在增加孩子的焦虑感,因为这说明家长对于孩子高考非常关注,很容易就掉到恶性循环里去了。

那么,孩子在家休整期间,家长又能做些什么呢?

“咱没办法替孩子复习,但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让饭菜更有新意和营养。”在常老师看来,高考前三天左右,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的身体安顿下来。“孩子睡好了,吃得也舒服,身体自然就安顿下来了。身体安顿了,精神也就容易放松了。”

(二)考试前,学生要对自己说什么

面对高考,家长通常会告诉学生“不要紧张,要保持平常心”,可这些真的管用吗?

在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王晓娜看来,这些话恐怕不管用。考前离校回家休整,学生的焦虑状态甚至会有一种失控感。王晓娜分析道,考生一定要把焦虑正常化,“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时候焦虑太正常了,因为高考让每个人都太在乎,因此有压力是我们的正常反应。”

“在让考生将焦虑正常化之后,要立刻引出学生内心的美好愿景。”王晓娜解释,要看到孩子们负面情绪背后的积极动机,“学生之所以有压力,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希望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希望青春绽放得更加美丽。”

而当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说“保持平常心,不用焦虑”,其实一点用都没有,因为考生怎么可能没有压力呢?

王晓娜介绍,有关科学研究证明,考前焦虑并不会影响学生成绩,但也要意识到,当你把压力视为有害的一方时,它才会影响你压力本身,不会影响你的考试表现,而你认为压力有害的想法反而会影响到你。也就是说,当你改变了思维,也就能改变接下来的表现。

那当你紧张到心脏扑通直跳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每当这个时候,就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们的心脏在应对挑战时,都会有这样一个反应,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发挥自己,要把它视作一个有意义的反映。”

王晓娜建议,一只手放在胸前,另一只手放在腹部深呼吸。“呼气的时间要比吸气的时间长,吸气数到7,呼气则要数到11。要把我很焦虑改为我很兴奋,心里扑通直跳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我的心脏又开始给我加油了!”

不可避免的是,很多学生会出现考前失眠的情况。那晚上失眠又该咋办呢?

王晓娜注意到,和以前大多数缓解失眠的方法不太一样,日本学者的一个研究成果介绍,即便你睡不着,但当你躺下的时候,你的大脑就是在休息。“也就是说,即便你睡不着,你也要躺着,这是放松心情或者放松身体的一种方式。”

(三)在家休整期间,该做什么?

对不少学生来说,在进行完高中最后一课后,就要离开校园回家休整了。对此,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学部主任胡锋提醒,孩子们应遵循适度原则,不能太懒散,也不要过于紧张,制定一个复习时间表,帮助自己保持正常的考试状态。“要相信自己这三年的努力,鼓励自己能稳定发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