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最早出处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个杏坛在哪里?这些杏树是普通杏树,还是银杏树呢?
杏坛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大成殿前甬道正中,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宋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由此可见,杏坛边上的“杏”是由孔子后人监修孔庙时所“环植”。
曲阜杏坛是后人修庙所建,真正的杏坛应该在周游列国的路上,是周明堂观礼后,走到泰山大津口镇牛山口村的“讲书堂村”,这个村名正是由于孔子在山头一片大杏树下讲学,为纪念孔子而改的村名。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后来在200多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出现,大部分地区的银杏毁于一旦,残留的遗体成为了印在石头里的植物化石。在这场大灾难中,只有在我国还保存了一部分活的银杏树,绵延至今,成了研究古代银杏的活教材。所以,银杏是一种全球最老的孑遗植物,人们把它称为“世界第一活化石。”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银杏最早的国家,在公元1265年南宋陈景沂著的《全芳备祖》中,有关于银杏的记载,银杏大量栽培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春秋战国时代,银杏树并不是常见树种。
杏坛在后世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意象,成了教育圣地的代名词。后代文人多有题咏,如明代李杰《庙陵诗》有句:“文庙地灵松柏古,讲坛春暖杏花香。”陈凤梧《恭谒阙里朝廷,行释菜礼,敬用纪事》诗曰:“杏花香散坛前雨,桧树光凌殿外云。”郭正域《谒圣庙恭记》诗:“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黑。”姚文炤《谒圣庙》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郑威《谒林庙》诗云:“春回古桧花开杏,道咏元和天地通。”这里的“杏花香”“杏花红”“红杏”“花开杏”“春暖”“春回”等词汇明白无误地指向了此“杏”即为春天绽放的“桃杏”之“杏”,而绝非是“银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