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生.健康 |
准备好这样的常态,准备好我们须要与这个世界以这样的方式继续相处很长时间,调整自己孤独的剂量,做到一个人也能过得快乐的人是多重要的事。
提笔写专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堂食又要停止了,一夜回到解封前。大家来宽慰我,我倒早没了脾气,自己也觉得惊讶,怎么这么大的事会没有了脾气?!
经过了去年的反反复复,我们已习惯了各种突然的调整:有过刚做好新菜单就说要实施阻断措施不能堂食的日子,有过打包盒堆满餐馆的日子,有过五人聚会多余椅子不知藏去哪里又不能丢的日子,有过雷暴天外卖叫不到车被客人骂的日子……我们的生活,生意被病毒变化的节奏牵着鼻子,不断调整。
每次听总理讲话总有点紧张,好像小时候去学校参加夏令营,今天老师说要进行演讲比赛回来认真写稿,明天有室内运动会赶紧练练腿脚,一个个项目听指令认真完成就是……与其说我早已被磨炼得没有了脾气,不如说脾气能有什么用,万事不由人,只有开足马力,随时备战,小心翼翼才能春风化雨,化险为夷。
没有人愿意回到一年前,那个与世隔绝,花草和头发任意生长的日子。但是病毒变异,上蹿下跳,无孔不入,生命和经济,我们当然无法回避,别无选择。当每个人期待学校假期出国透透气,期待能自由聚会,期待可以渐渐脱下口罩自由行走的时候,一个倒退的管制条例又横空出世,怎能教人不心灰意冷?不过这次能允许两人聚会,也很人性化,至少能让恋爱中的人见面,能让闺蜜们见面,能让你去见一个喜欢的人,也可以结伴去商场,去看个展览,这点仔细解读不乏温情而且很重要。
可能我过去一年总要忙着餐馆的各种事也有一个好处,忘记了孤独,而我好几位一个人住的朋友现在真是有点沮丧。独居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由,一种选择,而孤独是一种感受。二者之间有一定关联,但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由独居推导到孤独的等式是否成立,中间最大的决定因素或许是孤独的“剂量”。偶尔需要宅家,一个人不受任何干扰,可以看书,可以运动,可以睡美容觉,可以做各种面膜,可以喝小茶喝小酒……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舒适度有一个极限,然后你厌倦了天天穿着睡衣在家里无所事事,你渴望化个妆,穿上久违的高跟鞋,和朋友天南地北地聊天,开怀畅饮。
我曾因为外派在国外生活,除了工作,度过一天的典型方式就是“一个人,做面膜,电脑,DVD,书”,在稀薄的生活中忍受着孤独。这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偶尔喜欢独酌,却受不了长期一个人买醉。有时候见面喝个咖啡不为什么,聊天也是一通胡扯,但是聊天有聊天的情感需求。
我有一些独居的朋友,各自都有一些度过闲暇时光的方式,有的自学水彩画,有的热衷做蛋糕,有的甚至喜欢研究咖啡豆。总而言之,独自一人的时候要有一些计划,要找到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事情。用它们来填充指针间的缝隙,独居的时光会变得有意思起来。
现在,这个时刻又来临了,也许有的人害怕全家从早到晚腻在一起,而有的人害怕一个人住。也许这段时间要策划一下如何把居家的环境布置得更好,整理房间,学着自己泡咖啡,研究茶艺,开始学习一种技能一种语言,看一整套的书,学习研究投资理财。无论如何,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并在空白的时候提升自己的生活素质。
每个人孤独的剂量不同,有的人很宅,完全享受着一个人的时光,通常他会有些社交障碍,他愿意孤独,享受孤独,更适合虚拟世界;还有些人愿意偶尔孤独,更喜欢与人交流,享受三五好友在一起的时光,尽情分享面对面的自然和随性;还有些人,天生好动,曾经的party
animal,活着就为了给别人看到,过去的日子里旅行交友聚会party,努力赚钱努力玩,那么这样能量无限的朋友,完全过相反的日子是个不小的挑战,一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所幸,我们还是有保持距离逛商场的自由……
准备好这样的常态,准备好我们须要与这个世界以这样的方式继续相处很长时间,调整自己孤独的剂量,做到一个人也能过得快乐的人是多重要的事。至少,我们还有两个人的聚会,我们在真正忧郁、孤独的时候,还是能和喜欢的人见个面,相互安慰!(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