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而缓:孔子曾考证夏朝存在

(2021-05-23 07:08:02)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鸣条之战后夏朝覆灭,商汤在亳称“王”。

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灭亡之后,夏族人大约分为三支:一是部分留居中原,二是夏桀带着不少族人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三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司马迁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而郭沫若等考古学家认为甲骨文中记载的、位于山西北部的土方,应该就是夏朝后裔。

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周语下》中记载了王子晋的话:“有夏虽衰,杞、鄫犹在。”西汉《大戴礼记·少间篇》也记载,商汤灭夏之后,将夏禹后人封在杞地为诸侯王。

做为夏的遗民,杞国人因为国家太小,势力太弱,总是提心吊胆地睡不好觉,总是担心别人来灭了杞国。所以,中国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这里的杞人,就是夏的遗民。

迄今为止,一共有6块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这些甲骨文,是杞国存在的铁证,也是夏朝最后势力存在的铁证。有人说,甲骨文中没有记载夏朝,下面的甲骨文,证明他们不懂中国历史。

甲骨文中有一篇记载了武丁问候杞侯:“丁酉卜,嗀(hù)贞,杞侯爇(ruò),弗其祸?凡有病。”这句话的大意是,商王武丁贞问杞侯爇,不会有灾祸吧?另外甲骨文记载,武丁曾娶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

武丁之子是祖甲,在征讨人方(大约在山东或安徽境内)的返回途中巡视杞国:“已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大意是,祖甲在杞地进行佃猎活动,祭祀问是否会发生灾害。

商代晚期,帝辛“征人方”返回时,也有巡视“杞”国的卜辞,两条:一是“庚寅卜,在香贞,王步于杞,无灾?”纣王祭祀问从香地步行到杞国有没有灾难;二是“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诇,无灾?”纣王祭祀问从杞国步行到诇地是不是有灾难?由此可见,直到商朝晚期,夏朝的残存势力——杞国,还依然存在。

周朝推翻商朝之后,周武王就寻找上古舜、禹的后代,《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商,封帝舜之后于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并最终找到了大禹后代东楼公,将他封到杞地(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延续代表了夏朝的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

西周初年,周成王举行“成周之会”时,在堂下左侧有“夏公立焉”,显然朝拜周成王的“夏公”就是杞国的君主。

杞国虽然来历不凡,但在周朝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连司马迁都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由于杞国过于弱小,在强敌环伺之下,只能不停地迁徙。大约在西周晚期,杞国东迁徙到了如今的山东境内,《左传·隐公四年》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今山东寿光一带)”,显然在春秋之前杞国已经迁徙到了山东。

春秋晚期,孔子为了考证夏朝之礼,特意拜访了杞国,但可能时间久远,又不停地迁徙,导致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孔子无奈地感慨:“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证明)也,吾得夏时焉。”汉朝大儒郑玄注解释时指出:孔子“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也就是说,孔子得到了夏朝四时之书,所写的《小正》就是夏代留存的历法典籍。因此,孔子已经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孔子拜访杞国没多久,在公元前445年,杞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杞简公成为杞国末代君主。如果从商初开始计算,杞国延续了大约千余年。

夏的政治势力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夏的天文、四时、礼仪,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万古常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