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慧眼吧

标签:
pplong转载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读丹尼尔·列维汀《一眼识破真相的思考力》一书有感
本书的作者认为,要看穿这些复杂的表现并不难,因为所有的表象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数字和文字的游戏,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任何人都能识破那些误导人的广告宣传,或者骗子的伎俩,透过现象看本质,做个清醒、理性的现代人。
一、数字的误导作用
在人们的感觉中,数字代表着客观事实,具有一种让人不容分辨的权威性。在报告中、在论文中如果给出一系列统计数字,往往给人一种更加值得信赖的感觉。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并不是自己跑到我们眼前的,而是通过人为的收集和有意识的的选择才过来的,这其中就隐含了数字统计的方法以及数字选择的价值判断。放在我们面前的数字都是经过认为加工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还反映着处理数字的人对事实的一种诠释。
举个例子来说:今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全国各地人居可支配收入,上海排名第一,为72232元。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看到这样的数据,作为上海人似乎应该感到骄傲吧?但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公务员等并没有觉得自己的钱包有多鼓,和相邻的省份相比较,虽然他们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没有上海高,但他们的实际收入并不低。这是为什么?因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是一个平均数,并不能反映一个地区不同群体人们收入的真实情况。如果该地区有一批高薪人才,这些人的可支配收入远远高于常人,就会拉高整体的水平,让人忽视光鲜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还有,上海2020年居民人均消费收入也是全国第一,达到42536元,生活成本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一些广告、年报中,经过特别处理的数字,在诱导人们的思维方面也经常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五分之四的牙医都推荐患者使用高露洁牙膏”这个广告语,你看了之后是否就会对高露洁产生好感呢,毕竟这么多的牙医都看好高露洁。但事实上,在高露洁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允许牙医们推荐的牙膏不止一种,高露洁最大竞争者的品牌名称在该问卷中出现的频率几乎和高露洁是一样的。再比如说,因为各种原因,某款手机的月销量这段时间来没有增长,反而降低了,这样的情况如果报告给消费者,会让消费者失去对这款手机的信赖,导致在销售业绩上出现连锁反应。如果在公布销售业绩的时候换一种表现方式,不是公布每个月、或每个季度的销量,而是逐月或者逐季度公布手机销售的总量,所显示的柱状图就会是一直上升的。在苹果公司的一次
很多时候,人们正是因为对数字有特别的信任感,所以见到与数字有关的报表、图标时,往往选择主动接受,很少对其中所呈现数字的可靠性做必要的分析。明白了数字经常可能产生的误导作用,只需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合理假设就可辨别真伪。
二、信息的不可靠性
想想看,我们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知识或信息的?人们获得知识或者信息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自己能够感知到这些知识或信息;二是通过深入思考发现了这些知识或信息;三是这些知识或信息是别人告诉我的。在上述三种情况中,第三种情况最为常见,我们绝大多数的知识都是通过专家的讲述、书籍的阅读等途径获得的。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专家”或者“书籍”中的话语,将其所传递的知识或者信息看作是“真理”?这是因为专家是在某方面有特殊造诣的人,他们接受过特殊的培训,在自己的领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积累了大量专业知识,在这个领域的认识和思考比一般人要深刻的多。学生在学校里很愿意听教师的话,就是这个原因。“书籍”通常都是专家的作品,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式出版出来,还要经过编辑等一道道的学术审查,比一般的专家都具有学术性,他们的作品自然就更加值得信赖了。
专家和书籍不仅仅在学术方面有深刻的造诣,他们通常还都是会讲故事的人。专家所研究的领域往往比较深奥,但他们能够通过故事的形式,在专业知识和普罗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假设一座桥梁,让普通百姓窥得一斑,在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的同时,对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也保持了极高的兴趣和持续的关注。
但所有通过别人讲述的知识或信息都是二手的,都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加以辨析的。专家的权威性既是优点,同时也可能是缺点。如果一个专家比较固执,始终坚持自己的主见,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就有可能走偏前行的道路,在关键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判断。莱特兄弟在发明飞机的时候,很多科班出身的专家就公开宣布,比空气重的飞行机器绝对不可能实现飞行。专家的研究领域通常都局限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在这个领域内他是专家,此外他就是外行。如果专家自己在其他领域总是发表“高论”,难免就会犯错误,基于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其所带来的危害就会大很多。
过去的纸质媒体发表的各类信息,都有编辑进行审查和把关,相对而言可信度较高。但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很多完全不符合事实的虚假信息甚至是刻意编造出来的信息比比皆是,这对人们分析和甄别信息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因为大多数人的都是在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识或信息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平时根本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那些首先进入自己视野的信息,就会成为自己的第一印象,并会在头脑中留下牢固的印象,成为自己后续思考的底色。很多新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很少在事物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方面下功夫,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编造故事、争抢头条等方面,更使得当下的知识和信息传播雪上加霜。
三、培养一眼识破真相的能力
学会在纷繁的知识和信息海洋中辨析事物的真相,克服思维的束缚,是面向未来的社会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其中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不困难,就是要把学校学习的那些基本的思维方式重新捡拾起来,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来代替简单的盲从,让自己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明白人。
归纳法和演绎法自然是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就是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推动之下发展起来,并快速壮大的。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这样的思维方法也是人们看清事实真相的有力武器。归纳法是从大量的观察或事实出发,尝试从中得出一种可以解释它们的一般化原则。比如说前进的“進”,就是归纳的产物,人们在观察自然界的各种鸟类(“隹”)行进的特征的时候,发现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就是只会往前走,不会倒退,所以就用了“進”这个字对它们的行动特征加以概括。你看今天的飞机,不就是这样的特征吗?所谓演绎法,正好和归纳法相反,它是从一般出发推理到特殊情况的思维方法。演绎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如:“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基本粒子是自然界的物质,因此,基本粒子是可分的。”
在作者看来,除了上述思维方式之外,要做到一眼识破真相,还需要另外一个终极武器——贝叶斯推理。贝叶斯推理有一套公式可以套用,虽然内容相对复杂,但其中的思想很好理解,即根据现有的信息,来思考、计算事物将来可能发生的概率。人们几乎没有办法掌握一件事情的全部信息,只能了解和掌握非常有限的信息,但这并不妨碍对未来做预测。可以根据先前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估算出一个概率,然后再根据新信息进行修正调整,从而得出相对准确的概率。这就是贝叶斯推理的基本思路。这套方法不仅是训练思考力的方法,还是机器学习的方法。据说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AlphaGo,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战胜人类的。
比如说,有人在乳腺癌常规检查中发现呈阳性,那么她患乳腺癌的概率是多大呢?很多人肯定会说是100%,这样的判断是有问题的。首先,我们要知道妇女患乳腺癌的概率,比如说是0.8%,那就意味着10000人中会有80个人患有乳腺癌;其次,患有乳腺癌的人在检测中显示显示阳性的比例如果是90%,那么就意味着这80个人中,有72个人真正得了乳腺癌;第三,如果没有患乳腺癌者检测出阳性的比例为7%,则意味着在(10000-80)人中有694.4(近似为694)人呈阳性;第四,这10000人中,共有694+72人在检测中呈阳性,最终72人真正患上了乳腺癌,所以即便检测结果为阳性,但患上乳腺癌的概率为72/766,约为9.4%。是不是很出乎你的意料?
贝叶斯推理是个很好用的工具,通过它我们很容易能够看清真相,理智生活。
《一眼识破真相的思考力》,[美]丹尼尔·列维汀著,张建军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