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有问题

(2021-04-14 14:10:06)
标签:

转载

分类: 课程与课堂
 约翰·格里高利在《教学七律》一书中谈到学生提问的重要性时如是论述:“世界的发展是这样,孩子的发展也是这样:当他开始提问时,他的智力教育才真正开始。只有当提问的精神已经被完全唤醒,只有当提问的习惯和力量基本形成,讲课才可以取代教学过程,学生才可以成为听众。当心灵完全觉醒的时候,真理就会自己发问”。可见,不会提问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不会提问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思维就很难生长出来,而学会学习比记住知识重要得多。新一轮课改已经过去二十个年头,自主、合作、探究也被老师写进教案多年,然而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愿问、会问依然是需要经常提起的主张,学生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的现象依然存在。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会提问是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当下再提学会提问依旧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关于怎样让学生学会提问,约翰·格里高利在《教学七律》中提出了如下意见:

     “把‘唤醒心智’作为你的首要任务。要竭力去做,直到每个学生都开始动脑筋,开始轮流提问”。提问是唤醒心智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唤醒”作为首要任务聚焦,只有学生思维转动起来,问题才会产生。这就是方向比方法重要的原因,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聚焦唤醒心智,就会把方法聚焦到有问题产生,然后每个学生都能轮流提出问题。

        “‘压抑住’想把自己知道或想到的所有内容都告诉学生的冲动。如果你想讲点什么来举例或解释的话,要以问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在经院式和师徒式的教学中,雅思贝尔斯说:“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着绝对服从的特点”。格里高利所强调的“压抑住”就说明很多教师在对于自己熟知的知识时都有告诉学生的冲动,而这种告诉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依然是被动地接受,所以需要彻底改变,才呼吁教师“压抑住”,如果实在需要,那么必须“以一个新的问题开始”。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当你确定他在积极思考的时候,鼓励他在想不清楚的地方提问”。

正如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所说的“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找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问题,而不是回避”。教育是个静待花开的工程,只有充分相信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我们才会等待,而不是着急去告诉他们一个答案。有疑惑才会有问题,如果整个教学内容学生都是一无所知的,或者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就很难提出问题。不清楚的地方一定是在距离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远处。
         “不要迅速回到学生所问的问题。为了让这些问题更有广度、更有力度、你要复述这些问题,借助新问题来回答,确保学生有更深入的思考”。这个观点和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异曲同工,苏格拉底催产式的教育原则就是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进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然的力量。雅思贝尔斯也说“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不断让学生产生新问题那么学习就已经持续发生,教学的目的就实现了。
        教会学生问什么?为什么?怎样?——即观察或讲述的每个事实的本质、原因和方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并非高深,而是可以落实到日常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是哲学的最基本思维方式,课堂教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让学生按照这个思维方式去思考,去提问,去探索。
       “详述不应该意味着一个话题的结束,而是让学生放下手头的工作去解决问题”。提问不是为问而问,而是要让学生将知识和方法成为能力,去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如此,方是课堂教学的本真所在。( 卫功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