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校共育 |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直接针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目前,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而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学生学习时间被安排,教师学生课堂被接受,教育教学活动被绑架,让师生很难有主动选择的余地,很难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更难有自由发展的舞台。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急迫的背后,仍然是教育本质的失落。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师生之间那份真挚的情谊和默契,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
“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只依赖“硬件设备”,不能片面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依靠使用生长激素。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身的生长周期,时间短了发育就不成熟,营养就跟不上,十快三分假。种植者要注意大气候小气候,要注意环境,——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一样不能少,光有干劲不行,至于一亩地能收获多少粮食,也有客观的许可限度,不能随意乱吹。
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学生一生要做的事全弄到初中三年或是高中三年中来完成。看看一些学校的育人口号,学校的大门上,大楼上,招生宣传材料上,报刊的吹嘘报道上,到处可见。这些口号往往空洞无物,大而不当,它们不仅违背基本的教育常识,违背教学的规律,而且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我们甚至有些担心,因为教育者的一切行为都在影响学生的思维,这类大而空的语言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让他以为在中国,一位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像推销商做广告一样夸大其辞,不负责任?
在如此快节奏的现代化都市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渴望孩子来替自己圆梦:自己没能上好大学,就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自己喜欢琴棋书画,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就让孩子去学习,并指望孩子可以学出一点成绩;自己不擅长体育,就要求儿子勤学苦练跑得比谁都快,诸如此类等等。还有一部分家长,过度敏感于对生存处境、现实生活的焦虑,对未来莫名的担心,由此引发的急功近利,干扰了孩子从容的成长,恨不得孩子是“神童”,在小时候就智慧超凡,期望孩子持续拥有比相龄的孩子更高的天赋和能力。一旦孩子“晚熟”或者落后于他人,就会耿耿于怀,寝食难安,无比着急。因此,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英语,要求孩子背完《唐诗三百首》、《汉语大词典》等,或者要求孩子做出很多高难度的事情,他们不惜舍弃自己的双休日或节假日,花重金让孩子马不停蹄地参加这个培训班,报名那个特长班。这种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表面上看似扎实,但过多的培训班占据了孩子的课余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和“题海战术”,也让孩子失去了童真的本性,孩子过上了机械般的生活,养成被动学习的坏习惯。即便日后出现了新鲜事物,也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思考、创新和探索外部世界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从而产生心智停滞和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偏弱。其实,拔苗助长只会影响到孩子成长,过于注重孩子一时的成就,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影响他们的合作意识。在分数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孩子是孩子不竭的动力,父母的冷言冷语可能是压在孩子身上的最后稻草。做一个有远见的家长,过程比结果重要,只有完美的过程,才会有无憾的结果。孩子想当第一名的愿望与生俱来,就像大树拼命往天上生长,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雨露一样,这不是教育的功能,这是生物的本能。
人心静如水,自然会享受到闲适带来的无限风光,等待其实就是一种慢生活,它不需要你急功近利,更不能够绝望,唯有相信,生活的美才会在等待中拥有无限的情趣,等待是教育最美的风景。
实际上,玩是孩子的本性,宝宝喜欢通过肢体的触碰去探索这个世界。年幼的宝宝应该以关怀、爱护、抚摸、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为主。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让他做他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在翠绿的草坪上尽情地踢足球,在风景名胜区里快乐地游玩,在热闹的社区里自由地嬉戏,快乐的相伴,让心自由才是早期教育的重点。
孩子的开化属于阶段性的,而且不同孩子的发育早晚也不一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本应该是在3岁以后进行,孩子上小学之前的知识技能教育,应该注重过程学会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好成绩。培养孩子出于兴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欲,以及从容、乐观面对事物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历程更为重要。的确,在一般家长的眼里,孩子应该无条件听大人的话,并认为这是教育中的最重要原则,也是无须讨论的问题。殊不知,很多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实现着自己自私的想法,达成自己未完成或不能完成的心愿。
中学生由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是身心发育不够成熟的个体,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才能成长,而不是说你今天说要把学生规矩成什么样子,学生明天就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可能规规矩矩地按我们的想法去做,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表现的一些行为,如迟到、骂人、打架等,虽不令我们满意,但都是正常的现象,他们也都是在这种行为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我才逐步成长的。试想一下,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什么错误都不犯,那是多么的可怕!所以,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一些所谓不良行为,正视学生的身心特点,然后才去思考适当的教育管理方法。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尽量去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少犯同样的错误。学生思想工作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而是一项反复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慢性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的是“互相的寻找”与“共同的成长”,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是彼此的肯定与期待,是相互的欣赏与愉悦,是共同的提高与成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教育的过程应该充满人情味和对人的理解与尊重。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一般来说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这个心灵既是指老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其实,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也不乏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梦想,他们的成长、进步需要时间、需要沉潜,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给他们圆梦,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品格,弥补家庭、社会等原因给他们健康成长带来的缺憾,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梦想。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属于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必须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各种人才,而不仅仅是针对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因为走得太快,把眼睛落在后面,总以为最好的还在前面,错过了沿途的风景;因为我走得太快,耳朵来不及跟上,没听见鸟儿的鸣啭,还有天使美妙的歌唱;因为我走得太快,把心遗失在路旁,从此再没感到幸福,越往前走越觉得孤单。
让我们一起放慢脚步,停下来欣赏教育的艺术,你会发现高大的树木丛中,矮小的生命也很精彩,高山之上的生命令人神往,峡谷之中的生命绚烂旖旎,只有你慢下来等待,你才会欣赏到教育的艺术之花最美。
教育是一个“慢活儿”、“细活儿”,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