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视大型语文节目《跟着课本去旅行》

(2021-02-09 07:58:38)
标签:

转载

分类: 阅读与写作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83b5c3ccdcc841c6b9ce57ff3b8e75c0.jpeg

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埋首课本时,都有过这样的梦想:

在游历颐和园时,触碰古迹、收集线索、回溯历史;在探险古道的过程中与名留青史的文人墨客同频共振;深入全国各地寻找传闻中的动物与美食……

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将之变为了现实,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

这也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从开播至今,每集均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踏遍全国各地,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触摸历史、感知文化。

节目每集只有20分钟,知识密度丰厚,短小精悍。这个假期,强烈推荐给大家。

家在东北

2020年12月29日新鲜出炉的“家在东北”,可以说是很精彩的一期了。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3623c129c4784724a0930f6e6d20f889.gif

《跟着书本去旅行》 家在东北

这一期的书本线索,是部编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一文。

孩子们跟着书本来到的,是地处松嫩平原上、松花江畔的吉林省松原市。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a6f8bcb0d64e4581aa10266ff7d34c0d.png

这里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滋养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beb8e43006e64b62b4aa595715075df3.gif

“同学们冷不冷?”

“冷!”

到底有多冷?

领队姐姐把保温杯里的热水泼上天,画出来条美丽的弧线,变成了漫天的冰雾。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44295345bede40fcbb5a66e8b998ab5d.gif

大伙看傻了眼,零下二十度的气温让滴水成冰。

在这里,寒冷一直是人们世代伴随的生存难题。

那么,他们是如何在低温中保暖的?他们的取暖方式又会跟土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89662b44f0584ff3ba3eb41e1596026b.gif

秘密就在——泥草房。

也被称为土房子。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4ae92e5b733749aaaf365e340a692ba2.png

泥草房

近距离观察才知道泥草房的墙壁是用干草和泥土掺杂垒砌的。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004bb5237a1349cf8cc1f80754a2721b.png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96042e7b1a124de49fd55e2f9e30cbf0.png

都是草和土

这房子为什么要建成这样呢?

因为泥和草结合以后,有这么几个功能。一个是它防止雨水冲刷,暴雨的时候防止把土都冲下来。

再一个就是它冬季特别严寒的时候,它保暖的作用很明显。

还有一个就是冬天特别冷的时候,由于热胀冷缩,东北的黑土地它会冻成裂缝,为了防止它冻裂,放一些草,它就不裂了。

泥草房还有个特点,就是南窗大、北窗小,为了充分利用阳光来采光采暖。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9b22c6c8ddb7457b91f5ca5f98d8d03f.png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acfede9743ba4720aaf9fe3342561839.png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d879c14ecd0144be8e7ea6530770c57f.png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d1d41734f9b24220a8abe7ae4e52dca5.png

但是在冬季,靠阳光取暖显然是不够的,还得有炕。

也就是土炕,也叫火炕,整个屋里的热气、热量都是从炕上出来的。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ec75a1ecc58d4da2b5d0767b23619b7e.png

关于炕,在《旧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以取暖。”不但描述了土炕的基本构造,还说明了炕的功能和用途。

炕这种可以取暖的床,热源来自炉灶,点燃炉灶后,热量会通过进烟口进入炕洞,曲折盘旋,促使炕面发热,然后经由出烟口从烟囱中排出去。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5110d4c2b17c469d95bec22ddb577075.gif

这热炕头是东北的宝,所以他们形容自己家庭很幸福,会这么说:“我呀很满足了,我有老婆孩子热炕头”。

就是说去掉老婆和孩子之外,排在第三的就是热炕头了,所以说这个炕头是很亲切的,很重要的一个生活用具。

那么炕这种可以取暖的床到底是什么人发明的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在整个东北大地上,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的时候,民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带着大军来征东,征东的时候到了东北这边的时候正是深秋,雨雪交加,天气寒冷,很多士兵都被伤寒病痛折磨。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333d1ac501464fb19285f4ef35622d5c.png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b99f1290d710430598ba0420c350affe.png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e29d80f7182f49079381a3545de703c5.png

但当地人却很少得这种病。原来,当地人住在半地下的房子中,地上铺着干草,干草下还有烧土产生的热气,就是当时的炕了。

于是士兵们模仿当地人的做法,治好了伤寒疾病。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230d396697f0424d8a2d8ccd3bf15f39.png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92eb3e3e81b04312b888f4a409bb0c4b.png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b8a8d6c2156e4af3982f8fb252d3a9ba.png

东北人喜居土炕,认为它不仅抗寒,而且舒筋解乏,土炕发展至今,早已不仅是人们睡觉的场所,而且成为了东北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孩子们又跟着东北作家迟子建笔下的《关于年货的记忆》,去寻找和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a080545dc1214bb782b4ac5e0ad5685c.gif

冻梨,顾名思义,就是被冻过的梨。过去,由于食品匮乏,加上没有水果保鲜技术和保鲜运输等储藏条件,冻梨、冻柿子,几乎成了东北人民冬季最常见到的水果。

那冻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是黑色的呢?好吃吗?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7af3f0c68840455fbad151e5f991506c.png

冻梨的历史也很悠久了,有两千年了,北宋时期的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就曾有记载,称其“冰冻不可食”。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adb7a65bf3764aab98d5e164e112f05e.png

其实,并不是冻梨不能吃,而是庞元英和广大外地游客一样,一开始并不了解这种黑黝黝的水果。

冻梨通常选用晚熟的梨,也就是秋梨。

梨的果皮中含有一种氧化酶,在低温环境下活性很强,能让果皮发生氧化反应,颜色慢慢变黑冻梨的吃法也不同于一般水果,有其特殊的方式:要先放在凉水里浸泡半小时左右。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6f84deb6449046329f87c647d5b573ed.png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b144bf74f17942818f78f13b2c4ef151.png

时间到了,冻梨的表面上结起了一层冰壳,就“缓”得差不多了。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bf18c0d9707b4e6ba8e0167db9cc268a.png

敲碎冰壳,里边的冻梨就软了,吃起来和新鲜的梨子一个味道。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78b80930d00e450eb8e0ef7ab4643a63.gif

用冷冻的方式来储存食物,属于东北地区的天时地利。以前常听东北的童靴说,冬天的老家,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这下是深有体会了。

这趟跟着书本出游的东北之旅,把本来只存在于文字中的“土地”和“年货”变得具体形象,字里行间深沉绵密的情感也因此能引发共情,还传授了不少藏在习俗背后的科学道理。

马踏飞燕

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近距离接触了文物“马踏飞燕”。先带大家瞧一瞧,十几分钟的纪录片是如何把课文讲清楚的。

就拿国宝“马踏飞燕”来说,就是之前网上被刷屏,那匹正面照略显搞笑的马。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eb68ff5a196347f0a3f093392b4119d1.jpeg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马踏飞燕》这篇课文,我们小时候也学过。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00c5564bfff348a0bd166eed4a8eb6b3.png

马踏飞燕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马的脚下为什么踩了一只燕子呢?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4e7efe861cb34e98801512eb50cf3a54.png

“马的尾巴为什么是竖起来的?”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2f833fdd0c2d4db3b02c9c43a1c0fa36.png

这些问题,也瞬间激发了观众的兴趣。跟随纪录片去找答案时,就跟“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很涨知识。

先单纯地说一下这匹马。

有趣的是,片中的孩子都来自“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

他们都听过马踏飞燕,但近距离接触还是第一次。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bc57aad0cef948e08383506587564eb4.png

马踏飞燕中的“马”,不是普通的马,它是当年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大宛马”,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汗血宝马”!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548c3d7c0959434bb873fa79e5d574c3.png

专家还借此纠正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谬误——“马踏飞燕”里的“飞燕”,准确来说,是龙雀。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cd3110df6b3248cc8ab76e0874966818.png

前两年,看《国家宝藏》时,一直不太明白,为啥要把“马踏飞燕”叫“铜奔马”?

如今看了这部纪录片,小新君才恍然大悟。马踏飞燕的名字不太准确呀,应该叫“马踏龙雀”才对。

但又因为马踏飞燕太有名了,怕误导观众,《国家宝藏》干脆用了马踏飞燕的另一个名字——“铜奔马”。

课文中对马的形态形容是这样的:

“马踏飞燕是三只蹄子腾起,只有一个蹄子踩在燕子的躯体上。”

那么问题又来了,马为啥会站的这样稳?

原来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马的重心,这就构成了力学的平衡点。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3868a304163b4d9ca8361b400c24bb07.png

千年前的物理学知识,还是非常给力的!

和马踏飞燕一同出土的,还有几十个骑手铜像,它们都出自汉代的一个将军墓。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ce7819d26d8c44f19e73608532fdf04e.png

前有马踏飞燕,后有骑兵队伍,气势非凡。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47a4eb40212e4bafbc1fbd9364e4be43.png

在这些千年前文物面前,专家告诉孩子们:“这支队伍充分展现出汉朝时中国军事力量的强盛。”

为了从另一方面证明汉朝的伟大,领队和专家还带着孩子们去了博物馆,了解汉朝的养老、敬老制度。

又来一个知识点:只有社会发达了,人类才有余力照顾老弱。

汉代皇帝曾下诏书,要善待地方上70岁以上老人,并赐给老人一个拐杖,作为享受福利的证明。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28db6349dc8d41d2aa9e4460c8991185.jpeg

诏书

如此实物加讲解,小朋友们立刻联想到书本中的那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74e2bbc105ea40e2b4f8eb67573fa360.png

从铜奔马到汉代养老敬老制度,孩子们在知识层面举一反三,棒呆!

青铜器的铸造

就在小新君以为有关《马踏飞燕》的内容要结束时,节目组又继续往下挖——既然是铜奔马,那自然要讲讲背后的“青铜铸造工艺。”

关于这部分内容,片中依然给出了十分专业的展示。

如何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除了文字、城市外,还得有一个,那就是青铜器的使用。

我们的祖先铸造青铜器,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太一样。

咱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范铸法,就是先用黄泥做出青铜器的“模具”,称之为“内范”,然后再用黄泥拼接在内范在的外面,称之为“外范”。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04350d1d9e444807940a48b542b6588c.png

内范、外范做好之后,合在一起,再往里面浇灌高温的铜水,冷却之后,把内范、外范打破,一件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

因为一件模具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所以成语“一模一样”便应运而生了。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9e1b8f1f727d435097536b9b2e2e5143.png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词语,也跟青铜铸造有关,就是“模范”。

青铜器的铸造过程中,需要内、外范严丝合缝,人们就把值得学习的榜样称之为“模范”。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3fbfd009974e424b98ffcc304fe3423b.png

看到这,才终于有点明白了语文课本上说的那句话: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0209/1114b61b1c75424eb47e3cb6dbfce115.png

作者 | 静静      来源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