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晋级的阶梯——读斋藤孝《阅读的力量》一书有感

标签:
转载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文学部教授,在教育学、人际沟通、阅读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鼓励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并身体力行,不仅自己坚持阅读,还担负起阅读指导的责任,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阅读能力的标准
阅读,是每个现代人必须要学会的一种基本生活技能。一个人要学习,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文本,如果读不懂试卷上的文字,那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一个人要生活,必然要阅读各种生活用品的说明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或空间,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找相关的资料或信息,以便能够多这样的场所心中有数。人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阅读来扩展视野,增进了解、获得新知。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阅读的能力呢?斋藤孝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读过著名出版社编撰出版的世界优秀文化文库中的图书100册,读过描述近些年来各个领域新的知识、新的发现的新知识丛书50册以上,才可以说这个人具备阅读的能力。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就像不经过刻苦的训练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健将一样。要想让自己成为阅读方面有一定能力的人,唯有坚持不懈地阅读,而且还不能仅仅读某一类型的书、不能总是读那些品质不高的书。高品质的出版社,在选择出版书目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而且通常都有自己的品牌丛书,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华师大出版社的“大夏书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湛卢文化”等等,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精品,如果一个人能够从中选择150本左右加以通读,他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之后,平时无论再忙,都会找时间坚持阅读,而且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
斋藤孝特别指出要读150本书,既是给是否具备阅读能力提供一个标准,同时还给如何培养阅读能力搭设了晋阶的阶梯。书的具体数量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养成阅读的习惯;二是能够辨别书籍品质的优劣。
好的习惯一定是通过长时间、有节奏的重复,让原本外在于人的某种行为逐渐地内化于心、不需要他人的提醒和监督,也不需要自己克服很多困难就能自动实现的过程。就像每天早晨起床之后洗脸刷牙、每天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一样。斋藤孝将阅读比喻成是一种体育运动,认为阅读跟体育运动一样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而且阅读本身也是一种身体行为。人在阅读的时候,眼睛、手、身体的坐姿等,有很多器官参与其中,最后达成的一种适宜的状态,必然是各种感官相互协调反复尝试最终达成的结果。对一个孩子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大体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倾听别人对书本的朗读,感受书面语言的特点。这是对低幼阶段的孩子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好办法。书面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读书时朗读者的节奏把握等也与平时的口语表达有很大的差异,这会让孩子倍感兴趣,如果朗读者能够声情并茂,将会为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自己发生朗读,是那些原本外在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适应我们的身体,成为我们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放声朗读的时候,人的大脑也容易被激活。三是边画线边阅读,让自己主动参与到书的内容中去。一本书,凡是自己画过的地方,或者在书中作了批示或者旁白、将书中的某些页面折起来的行为,无形之中就将你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判断表露了出来,而且还存留在了这里。这对读者来说是需要勇气的,而一次次地边阅读边画线,你的阅读能力慢慢地就在提升了。四是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行换挡阅读,有些重要的文本可能一个小时都读不了几页,还有一些文本或许可以一目十行,只需要做大致的了解即可。这就像开手动挡汽车一样,能够灵活自如地变档、调整车速的人,一定是老驾驶员、具有很强的驾驭汽车的能力。
喜欢阅读跟阅读能力强有所不同。虽然这两个概念在许多条件下显示出一致的倾向,但一个人如果只阅读自己喜欢的推理小说,他就只能算喜欢阅读,而不一定能说明他的阅读能力就很强。阅读能力强的人,首先是善于鉴别书的优劣,不会在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书上浪费自己太多的时间;其次是阅读者的思维方式更加有条理、更加缜密。阅读本身就是给人的思维活动打基础,而人的思维能力是进行所有活动的基础。
书面语言的价值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时讲起话来不打草稿,一套一套的,说的似乎还很在理,但要让自己把所说的话写下来,立刻就感到困难重重,不仅总觉得写出来的文字言不达意,而且还常觉得文字本身干巴巴的,缺少了很多灵性和生动。这说明口语和书面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美国传媒学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核心人物沃尔特•J.翁在《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一书中指出,从人类的语言历史来看,说和写有着根本的不同:“口语跟书面语形成鲜明的对照,口语自然脱口而出,书面语则完全是人为的。”无论任何人,在说话方面只要没有障碍,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学会说话。与说话相比,书写则是一门技术。如果视说话为一种自然行为的话,那么书写则属于一种对自然的人为偏离。
沃尔特•J.翁认为:“写作能够提升人的思想意识。所以,对自然环境的脱离(一种外化)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在很多问题上甚至成为丰富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步。人类要想生活得丰富多彩,要想彼此获得更多的理解,仅仅靠近是不够的,还必须分离。而这种人为的分离,也就是写作,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能够对人的思想意识施加影响。”
语言是思考的工具和载体。如果一个人仅仅只会口语来进行表达,那么他的语言就会贫乏很多,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语言。丰富多彩的书面语言,给人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一个人懂得运用丰富的书面语言,他的思维和情感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且缜密。这就是书面语言的功用。书面语言具有口语所不具备的复杂多变的属性。
口语多是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且交流着相互之间大多数情况下是有一定了解,也是互相熟悉的,在交流时有着共同的场域。书面语言则不相同,虽然也是和作者进行交流,但作者本人与读者之间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读者和作者之间往往不那么熟稔。这就像我们与异时异地人的相遇,跟我们平时的社会交往不同。这种相遇,会让我们品尝到一种愉悦的紧张感。这是书面文字的阅读所特有的,语言一旦变成了书面语,必须要读者自己主动去吸收去领会,故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紧张。然而,一旦习惯了书面语言,读者必然会因为书面语特有的丰富营养价值而有无比充实的收获。
通过阅读去掌握书面语言,人的智慧会得到培养,并逐渐修炼成宠辱不惊的冷静而坚韧的性格。经过阅读修炼的人,总是让周围的人感觉到一种冷静的睿智四射的气场。当然,首先一个人的气质很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书读得越多,一个人就越容易养成一种独立于自己主观之外的既冷静又客观的就事论事的姿态。
今天的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表达思想也常常是短平快的,希望通过微信、小视频、现场演讲等多种方式,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言简意赅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基于缜密而严谨的逻辑思路,既简明扼要又富有强烈节奏感的口语表达方式,需要相当高的技巧。而训练这种表达方式的方法就是书面语言的阅读,如果没有经常练习用书面语讲话,一般很难使讲话内容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与众不同的交往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也常常羡慕别人有比自己更好的成长平台,能接触更多的社会精英,让自己的思路和视野不断拓展。其实,阅读就是一种与社会精英展开对话的非常重要的平台,虽然社会精英未必就一定在你的身边,但你只要有书,就能跟他们对话,哪怕这些精英已经不在人世。与社会精英的邂逅,会刺激你的上进心,提升你的人性。
你在学校上学期间,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愿意一个人去面对老师,首先想到的是从同学那里寻求答案,实在没辙了,也会拽上一两个同学一道去面见老师,以减少自己内心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的背后,体现的就是你的上进心,既包含着那种想把事情搞明白的渴望,也有一点感到自己才疏学浅尽管老师讲解过了可自己却没能搞清楚的窘迫。
同样,在阅读时,对语言的解读事关一切,倘若不保持某种紧张感,阅读就很难持续下去。这种紧张感就有点类似于学生一个人要去见老师时的那种紧张感。面对一件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需要自己的表态或者发表意见时,我们常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如果多读了一些书,对这个领域有相当多的了解和认识,当需要去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也就是说,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交往,人往往就是通过这样的交往获得总体性的进步的。
那些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与作者自我成长的环境、自然风土关系密切。读他们的作品,需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生活环境的氛围之中,这样才能触摸到那种潜藏在作品深处的异常独特的感觉。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与作者的隔空交往,还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丰富的想象力的培养过程。读者往往会根据这些书面的文字去想象某种影像、某种声音和某些气味,从颜色、花纹、图案到登场人物的声音音质,一切的一切,这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超越其他生物的能力。有的时候看影视剧,会觉得其中的一个人物的声音或者造型不太对头,这就是因为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已经在无意识之中给这个人物的声音进行定位的缘故。
在阅读时候,经常会有和作者的观点发生共鸣的情况,读着别人写的东西,看上去就像自己写的文章一样,有这样的感觉是读者的幸运。如一个有着失恋、亲人故去或考试落榜等人生经历的读者,当他从书上读到作者跟自己同样的或更为悲惨的人生经历时,便会获得一种安慰,觉得自己的痛苦经历没什么了不起。这样做会有效地避免将自己的个人体验绝对化。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人跟自己一样或者比自己命运更惨,而且这些人都成功地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自己无疑会获得生存的活力。
当然,你也要明白,所谓阅读,并不是去听取观点跟自己完全契合的人的意见,而是训练自己将某种摩擦转换为正能量的行为。跟与自己不同类的人物交往,也能获得上乘的享受。书中登场的人物个性再怎样强也不会直接危害到自己,你尽可放宽心去跟他们接触。待到你心中有了好几种这样性格鲜明强烈的人物类型之后,只要举一反三,现实中的人物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经常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和对话过程,你的内心才能够包容下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而且随着这种包容性的不断增强,就必然磨炼出自己豁达的胸怀,培养出充满正能量的智慧。
《阅读的力量》,[日]斋藤孝著,武继平译,鹭江出版社2016年版(pplong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