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难免孤独,写作只是想说说话

(2020-11-20 07:22:26)
标签:

转载

分类: 阅读与写作

2018年国庆节前,我开始写“读红楼,说语文”的系列文章,说白了,也就是借红楼的名自个儿说说话罢了。第一篇《黛玉是个好老师(1)》横空出世,带着满满的新鲜感;大伙儿都知道黛玉是个特有才情的小姐,没听过黛玉当语文老师啊!不免生出些许好奇心来,顺路过来瞧林老师的有1400余人,人气挺旺。第二篇《黛玉是个好老师(2)》的读者就落为700余人,一回生,两回熟,熟面孔就没那么好奇了,新鲜感减去三分。之后,每写一篇,读者就减去数十人,一连写了十几篇,读者越走越寥落,剩下的行内人基本就固定在近200人左右。我知道,没什么事比常年累月每顿饭都吃一样的菜更令人厌烦的了,故而,老说一个话题特容易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之美,世人皆奇,但黄山的服务员天天对着奇松怪石云海,也觉得不过如此嘛!又到了有志之士一年之中雄心勃勃展望未来的时候了,似乎是自己的人生又一次进入关机重启的关键时刻。但鄙人现在早已到了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年龄了。尽管人们不断粉饰变老这件事儿,说成熟了,智慧了,豁达了,懂得什么是生命……但我愿意用这一切换取重回30岁或40岁,哪怕50岁也行,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啦!新年伊始,借用古小说过渡句的表述方式:按下红楼不表,换个话题聊聊。

       2019年的第一篇文章,想说说我的笔耕生活。记得前段日子,我的一位老朋友曾发一微信,曰有老师读了我的一些文字,向他发问:“这个人的文字老练有风趣,绝佳。他是谁?他是什么身份?为何在山西未露锋芒?”这听起来就如同哲学上那三个著名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老同学给对方一答案,问我不知妥否。我也是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很具哲学意味的问题:我是谁?我是什么身份?如果说我是个草根老师,但自己几年前就已经告别了这个曾经的身份;虽然我有个山西作协的会员证,但说我是作家,哪怕在前面加“业余”二字作为限制,怎么听也像自我吹捧;说我是个写手,没事就去码字,听来就像是铺个地摊代写书信的那种枪手,自己内心就很抵触;说我是文学爱好者,听着更像人们恶心的那种“穷且追求与众不同的人‌‌‌‌”似的,与过去那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有点儿惺惺相惜,实在有些矫情……我揣摩,知道我的朋友,会肯定地告诉该老师一个答案,但另一个朋友则可能会说出另一个不同的答案;而想象力丰富且热情的朋友,更可能会添油加醋告诉该老师一堆答案。

[转载]人生难免孤独,写作只是想说说话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坚定的身份表态是一种自欺,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将他自己呈现为了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而不是一种自由意识。”事实上,人们回答“我是什么身份”的问题,说法肯定不会一致,每个认识我的人心里,都会有个不同版本的我。因为说身份实际上是说一些关系,与不同的人和事发生的关系则有不同的身份。用老苏的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人们不过是在回答自己世界里的东西。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说,当人们回答那个问题的时候,无非是想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认识,并且指望他人能够理解。但是,如果不能确定什么是可以表达和理解的,你去回答那个问题又有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他的名言:“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必须以沉默待之。”庄子那个著名的梦蝶的故事,也是在说人其实说不清自己,也当然不可能把这个世界弄明白。虽然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清晰,但哲学并不包揽回答世间所有的问题,故而,说不清楚的问题就不要穷追深究,让每个人都保留自己的答案最好。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说:我的世界不是全部世界,但是,我的世界却是我的疆界

鄙人闲来无事,操练文字,没什么高大上的目的,只是觉得人生难免孤独,写作只是想和别人说说话。文字毕竟是生活感受的表达,尽管是一个不无简化的表达。他人听了我的说话,为了尽可能探寻文字的意义,自然就会探寻写作者的身份等信息,这大约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罢。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心绪烦乱孤独寂寞时,特别渴望找个人说说话,无人对话,至少微信朋友圈转发一些文字,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却又没有人承接自己的倾诉,最终只能洗洗睡吧。作家史铁生说过,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他列为第一的困境即“孤独”,因为“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村上春树也曾说:“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孤独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生存状态,是永恒的,因为人生有摆不脱的孤独之困境,所以,人们都希望和别人说说话。因此,写作,更多来自一种内心倾诉的需要。

[转载]人生难免孤独,写作只是想说说话

而孤独总与寂寞为伴,李白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他就是一个大孤独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有多么的孤独啊!他想找一个人说话,可是找不到一个人,但他强烈希望和别人说说话,怎么办呢?作诗啊!吟诗作赋写文章,就是与熟识的朋友,陌生的路人说说话。李白是遇到谁就和谁说说话,他和王昌龄说夜郎的山隔水阻,和孟浩然说扬州的三月烟花,和汪伦说桃花潭的清澈见底……杜甫也是一个孤独者,他的《登高》《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著名诗篇,总是出现“孤”、“独”的字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即使如《客至》这样比较明快的诗,起笔也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只见鸥鸟天天飞来飞去,不见有一个朋友来访,仍然是一种孤独感。在老杜的诗里,孤独像一种慢慢散发出来的味道,密密地缠上来,从头到脚包裹着他,所以,他一生颠沛流离,走到哪里,说到哪里,从长安到成都,从夔州到岳阳……一路上不停地与别人说说话。

[转载]人生难免孤独,写作只是想说说话

不惟李杜,大诗人都是孤独的,也都喜欢和别人说说话。阮籍有“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陈子昂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孟浩然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王维有“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冯延巳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陆游有“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何景明有“万山秋叶下,独坐一灯深”,黄景仁有“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等。而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廓的空间里,众鸟飞尽,人迹罕至,人间处处是寂寥,更突出了一个大孤独者的形象。正因为感受到了深刻的孤独,才特别希望和别人说说话。也可以说,没有孤独就没有文学,孤独就是萌生文学的土壤。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贴近文学的心境,在孤独寂寞中沉淀和升华的文字,才能唤起人性的共鸣。

许多年后才真正明白,虽然苟且于一个小城市,但世界这么大,人又这么多,许多素未谋面的人没准儿与我有着相似的人生,有着相同的认知;他们或许暂时驻足,或许丢失睡眠,或许百无聊赖……偶尔路过我的公众号,顺便读读我的文字,大抵也只是想和我说说话。有心有戚戚者,认真地听我说完话,当然,还会顺手给我点个赞,就像站在我身后鼓励我;说穿了,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文字,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东西罢了。有若即若离者,听我说了一半,觉得索然寡味,转身走掉疾步如飞。有行色匆匆者,刚听了一个题目,就觉得不合自己胃口,即刻掉头擦肩而过……都好,都很好。这只是我们生命中一件又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不是所有的俞伯牙弹琴都能遇到钟子期欣赏;就算你能运斤成风听而斫之,也需要遇到心理素质过硬的郢人。

但至少说明能操练文字其实并不孤独,因为有很多人想和我说说话,不管他是否知道我的身份抑或他认定我是什么身份。但我不会像许多“心灵鸡汤”一样,说“不看此文,后悔一生”;也不会像许多“深度好文”一样,说“点个赞吧,转发出去!”记得有诗人说,“当你写下孤独,你便不再孤独。”深以为然。史铁生也说过,对于孤独等三种人类的根本困境,“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写作,就是和熟悉的以及陌生的路人说说话,也是一个获得快乐的机会啊!何乐而不为呢?作者:郗晓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