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关于2038年教育的预测”是美国学者伊恩.朱克思等所著《教育未来简史——颠覆性时代的学习之道》(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中做出的教育预测。烟伯认为每一项预测都可以作为面向未来学习变革的方向。
预测1,适时学习将成为主旋律。书中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的学习也需要转向适时学习,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去搜寻需要的信息和概念。”烟伯理解,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按需学习的时代,人不再是知识的储备器,而是知识的使用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法把所有信息装进大脑,只有在需要是立即检索、整理、运用信息,大概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适时学习”。面对未来,可能很多知识和技能会被淘汰,于是书中提出:“我们必须不断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思考下一步,思考如何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保住工作和竞争力。这股市场的力量将推动学校拥抱适时学习。”要培养能够适时学习的学生,前提是教师首先在转变为适时学习的人,才能保住工作和教师自我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始终处在后喻文化的场景中,而不是坠入前喻文化中的长者。
预测2,学习将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随时随地发生。书中指出:“随着全球数字网络的迅速覆盖以及个人移动设备的持有量持续增长,学校可以利用广泛多样的数字工具、软件、程序和资源,创建个性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学习者将在这样的环境下随时随地以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这个表述应该就是未来学校的一个主要技术特征,学校必须要提供足够的学习工具和资源,烟伯想:“我们当下很多学校眼中手机猛于虎,然而手机已经是人类最主要的联网移动设备,未来人们都会依靠他获取信息同时处理生活、工作事宜。当然,核心不在手机,在于我们要确保学生用他做什么。”所以,书中指出:“未来的学习将不再局限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或单一的来源。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联系,家里、办公室、或者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学习场所。”
预测3,学习将是终身的事情。书中说:“在未来社会,工作变动如同家常便饭,学校教育必须帮助学生为此做好准备。”学校教育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结,肯定只是基本知识夯实和学习方法基本养成的初级阶段,学习必将伴随人的一生,否则就会被淘汰乃至失业。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学习是主要的策略,除此无它。然而,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很多教师还沉浸在农业社会私塾教师状态,“十年寒窗成教师,老本一卖几十年”,如今,十年的学习可能一年就给我们颠覆,只有不断学习,重启认知,让自己随时能够调整策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预测4:学习将变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非线性学习。书中说:“教育不能再试图掌控学习者了,它必须赋予学习者探索未知的能力,点燃他们的激情,必须帮助学习者为今后的整个人生做好准备。”师生关系在技术面前肯定会扁平化,甚至学习者成为教育的中心。教育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哥贩卖,而是“点燃”,第斯多惠说培养主动性,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都是一个道理。
预测5:学习将变成全面心智的学习。“数字时代的海量信息不断冲击着人类的大脑,迫使个体发展出身心顺势而变的技能。而学校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为学习者大脑的持续发展提供最适合的资源。”对学习者的大脑而言,外界的刺激发生了巨大改变,学习者身心都在适应这种改变,学校不能成为改变的阻力,应该是孵化器。这种转变得阻力在于教育者固化的思维和落后的教育主张。
预测6:学习将基于现实世界展开。书中强调:“死记硬背在未来绝对还有用武之地,但我们的世界将更加重视学生学以致用、知识迁移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知识用来应对现实问题和挑战的能力,而不仅是对信息进行处理。”信息或数据只是未来的原油,关键在于学习者的冶炼后的运用。我们今天热门的项目学习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灵活和变通,而是打酱油的方法不能打醋。正如书中所说:“未来的成功将不仅依赖于我们能记住的信息,还将取决于我们感知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应用到现实场景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预测7:学习将以探索和发现为基础。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就开始主张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递给学生。然而,几千年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没有得到打破,书中说:“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把学生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所以,作者呼吁:“激发兴趣是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激发兴趣是历代教育家的共识,不用赘述。但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教授这个教学方法。讲授仍有它的话用武之地。不过为了平衡,教师必须时不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谈即将启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时把创造力培养作为重要特点抛出,风向已经浮出,路径必须变革。
预测8:学习将侧重处理多媒体信息。书中引用了发育分子生物学家约翰.梅迪纳的研究,图片或视频信息人记住的信息量远远大于非图片。从而指出:“学校以外的世界已经习惯了视觉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也可以允许学习者使用视频或其他视觉媒介进行表达,利用视频制作工具创作出色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明阅读和写作不重要,书中指出:“阅读和写作永远都是重要的能力,但在这个日益视觉化的世界,我们相信视觉沟通和视觉设计必须成为每个年级和每个学科的学生日常课程的一部分。”这是未来信息的主要呈现方式,学习者必须要对标这个指向而学习。
预测9:学习将注重协作性。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社会形态。我很喜欢201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把孤岛连成大陆》。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的去中心化让我们必须学会协作,而不是把自我孤立于世界。书中强调:“学校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数字化时代诞生的社交渠道。全球熟悉网络的出现将权力和知识从个人手上移交到集体手上。有了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和其他人联系到一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协作。”
预测10:学习将受到人工智能、智能设备和大数据的辅助。未来,“智能专家系统”必将取代传统教师的很多职能,这个毋庸置疑。而且这个系统会比传统教师服务学习者更有适时性和针对性,这对于整体提高教育质量无疑是革命性的。但我们不必担心,书中说:“出色的教育者不用担心会受到这类学习系统的威胁。相反,智能教学助理将把教师从低阶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更多地成为令人振奋的现代化学习经验的引导者”。“技术的应用不但不会让教师被取代,还将使他们的教学角色发生必要的转变,由讲台上的权威人士转变为学生旁边的指导者。”这就是教育的变污不变,不变的是促进学习,变的是技术和思维、角色。
预测11:学习和评价将更加全面真实。当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评价,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大家都知道这种评价不够全面和真实,但很难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书中说评价指向应该是“学生的在校学习活动也更加反映了他们走出校门后在真实世界遇到的情况”。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真实的,而不是片面的学科成绩作为最终的判定。
读完这个部分,我想,我们所谓的未来学习,是不是就是这十一个预测指向的那种学校?
(作者:卫功立 烟伯烟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