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文/一半痴
儿子读高中。我拿起他的语文教科书,随手一翻,发现错漏百出,惨不忍睹。这哪是教人学好的,完全就是糟蹋语言文字嘛。于是,发个朋友圈吐槽,稳定一下情绪。友人追贴评论说,你举几个例子呀。好呀,咱就拿开篇致辞说事。
这篇文章不长,全文含标点在1000字左右,却至少有27个地方疑似有点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语法错误、有的是词法错误、有的是知识性错误、有的是表达得不那么流畅、得体,总之,值得商榷。
容我犯点迂腐,慢慢与各位看官分享。
问题1.“步入”不妥
步入一词,速度较慢,不是高中生应有的节奏。我们可以说“步入中年”“步入老年”,但不能“步入青壮年”。
问题2.“课堂”无法步入
课堂,是指师生交互的一种场景,而不是一个地方。比如,我们可以说“课堂井然有序”,但不能说“课堂干干净净”。
问题3.“内容”不好
既然前文谈的是“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么,接下来对应的就应该是“你们想知道有哪些景致吗”,而不是生硬的“内容”。
问题4.“新鲜”不准确
作者接下来的文字,是比较全面的介绍这套教科书的编排体系,而不仅仅是介绍“新鲜”部分。如果要“新鲜”,就只讲和小学初中不同的部分才对。
问题5.“在”多余
直接用“高中阶段”就行,无须一个“在”字来修饰。
问题6.“选择和确定”不妥
“主动选择”即有“确定”的意思,我们可以说“选择确定”,但是不能说“选择和确定”。
问题7.“其他时间”不对
前文说的是“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接下来应该说的是“选修共多少册”,“由你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而不能把话题由“书”滑到“时间”。
问题8.“阅读的课文”不当
结合上下文,应该是“阅读课文的安排”
问题9.“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与前文表达矛盾
前文中的“名家名篇”,不是必然不能“反映当今时代特色”。比如《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既是名家名篇,又反映当今时代特色。作者想要表达的,应该是“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普通作品”,总之,不能把“名家名篇”和“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对立起来。
问题10.“人文内涵”表意不清
“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们对每一单元文章的构成选择,兼顾体裁和内容”,但他却用了“人文内涵”这个非常含混的表达,并以之与“文体”二字并列,不当。
问题11.少了个“对”字
前文的表达格式是“有的侧重于对…有的侧重于对…”,而到了这个分句,则变成了”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少了一个“对”字,影响阅读流畅性。并且,在文法上也的确该有一个“对”字才通讲。
问题12.“语言运用能力”定位不准
既然本部分介绍的是“阅读鉴赏”,那同学们得到提高的,就是“阅读鉴赏能力”,而不是“意在全面提高你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相对来说,后文的“表达交流”部分,才是更在意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问题13.“专题”多了
“‘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就行了,后面的“专题”二字宜删掉。
问题14.“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说法不当
教科书安排的写作练习,只是一堆堆练习题材而已,不能用“丰富多彩”去形容。这些练习题材,我们可以说它“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但是不能是丰富多彩;只有等同学们把一篇篇练习文章写出来了,才有可能丰富多彩。
问题15.“每册围绕一个重点进行”说偏了
“每册围绕一个重点进行”的活动,潜台词是有“多次活动”“系列活动”,但前文明确说“全套书共设计了5次活动”,意即每册只有1次活动,既然是一次,就无法去“围绕”“一个重点”。
问题16.“需要注意的是”错误
作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应该是一个“同时”状态。即:“同时,‘研讨与练习’和‘梳理探究’中也有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的练习”。而“需要注意的是”,所表达的意思是“有一个一般人不太容易注意到的事项”,须要特别提醒一下。
问题17.“专题”又多了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就可以了,删掉“3个”之后的“专题”二字。
问题18.“语言、文学、文化”无法并列
“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一句中,至少文化包含了文学,“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不应当并列表达。
问题19.“提高思考能力和欣赏水平”可删
教科书通过“名著导读”,“希望能以此激发你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对的;“提高欣赏水平”也是对的;但是在中间再夹带一个“提高思考能力”,便不知从何说起了。
问题20.“本册”还是“本套”?
作者行文的角度,是“面对高中新生”,是“开学第一天”,是致辞,而这里却突然切换到“本册”,就把前面装出来的“开学见面礼”式的“感情基础”推翻了,也就一点也不“新鲜”了。
问题21.擅创“标点符号”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这种两个词组(或短语)中间空一格的表达方式,用在标题中并无不妥,但是在正文中,却不能如此操作。它违背了汉语表达的基本规范,相当于生造了一个标点符号。原文可以修改为:“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或者,直接把后面的注释性文字删掉,就说“写作专题分别是:亲近自然、直面挫折、美的发现、想象世界”即可。
问题22.“专题有成语”?
文中“‘梳理探究’设计专题有成语”一句,我估计“有成语”三字是错别字,总之意思不通。
问题23.“;”使用错误
分号应该用在比逗号停顿更长的地方。也就是说,一句话得先用上逗号,然后分号才能派上用场,而原文并列的“中化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只是三个短语,连分句都说不上,中间直接用顿号隔开即可,不能使用分号。
问题24.“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什么东西?
作者说“愿这套教科书能帮助你们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即便有“语文能力”这个说法的话,那么“语文素养”肯定涵盖了语文能力,二者不能并列使用。
问题25.这还是语文吗?
作者说“愿这套教科书能帮助你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走远了,别忘了,咱们是语文教科书,培养的目标是对语文文字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至于思想首先和科学文化,那只能是“旁及”而已,不能居于层次递进中的最末端。
问题26.“个性的发展”可省掉一个“的”字。
首先说,“从而为你们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句表达得并不好。如果非要这样表达,那么“个性的发展”可以省为“个性发展”即可,与“终身学习”的四字结构相对称,读来较上口。当然,无论如何说,通过一套语文教科书,要为同学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根本办不到的,顶多“能有所帮助”而已。
问题27.“2008年1月”?
既然是新书,既然“编者”要以欢迎新同学的口气来行文,要套一个近乎,为什么不把落款日期修改为最近呢,这样也能给孩子们以一丝亲近感嘛。
当然,笔者承认有吹毛求疵之嫌。古人说,“攻人之过毋太严”,不过,我们讨论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并且是开篇致辞,算是一道盖面菜呢,苛责一些,我想并不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