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校共育 |
组建村庄学习小组,让同村学生互助成长
学校各班级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让住在同一村庄、家庭距离相近的学生组成村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小组内部按照学生平时表现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编号和分工,如确定1号为组长,2号为督查长,3号为副组长,4号为记录员等。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以利于调动小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教师随时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并结合学生个人意愿,对小组成员及其分工进行及时调整。
放学后,组内家长“排班陪读”,互帮互带。例如:周一1号学生的家长在家,就可以将小组内的所有学生召集到1号学生的家中,由1号学生的家长代为监督,辅导小组学生学习,以此类推。这样既共享了家长资源,也对隔代抚养学生和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有较大帮助。
村庄学习小组组建后,有力地促进了书香家庭的建设。各位家长更加注重营造家庭学习环境,几乎每家都布置了适合学生学习的书房,并逐步配备了书橱书架和各种图书。让每组学生都能围着大桌子学习,小组学生不仅能共同完成家庭作业,还拓展了学习内容。此外,家校关系、家长间的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根据小组召开家长会,让家校沟通更顺畅便捷
学校按照村庄学习小组召开家长会,一方面避免了传统家长会上,家长数量多,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另一方面又能促进本村家长间的沟通交流,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教育情况。
基于小组合作的新理念,学校在召开家长会时,一改过去教师生硬说教、唱独角戏的做法,变“讲座”为“汇报”,变“要求”为“建议”,变“揭露缺点”为“展示优点”,变“严厉批评”为“剖析原因”。同时,家长会的座位排列由“秧田式”变成“圆桌式”,学校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每一位家长分配到学生对应的小组,让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讨论,聚焦教育相关话题展开交流、取长补短,分享家教经验,学习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新的家长会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是问题导入,调查学情。教师先调查家庭教育情况,如孩子放学后在小组中的表现如何,家长是否按时督促孩子完成课外作业,家长是否指导孩子认真检查作业、查缺补漏,等等。
二是典型示范,激励评价。根据家长反馈的情况,教师和家长一起讨论培优补差对策,表扬在学习和品德上有进步的学生,请家长汇报教育孩子的优秀经验。
三是明确任务,合作交流。家长分小组交流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培优补差的好办法。家长和孩子商量后列出提纲,再让小组按顺序发言,最后由小组长的家长执笔列出方案。
四是全班展示,取长补短。各小组的家长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学校还设计了互动式、体验式、谈心式,以及成果展示、才艺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家长会模式,包括更有针对性的“妈妈家长会”和“爸爸家长会”。
拓宽家校联系渠道,提高家校沟通效率
学校依托村庄学习小组,不断拓宽家校联系渠道。
一是改进《家校联系手册》。学校改进修订了原来一人一册的《家校联系手册》,变为一个小组一册,由组长携带,每日在小组学习后由“排班陪读”的家长和小组长共同签字再带回学校。《家校联系手册》记录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赞扬,对个体问题进行记录。次日,教师通过阅读《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了解问题,并通过单独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加及时有效。《家校联系手册》记录了组内学生不同时期的成长历程,也是对各小组和组员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是制作小小报喜单。教师把学生的闪光点做成了报喜单,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实践证明,小小喜报密切了师生和家校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是加强微信、QQ交流。教师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制作成美篇发送至班级群,将需要和家长沟通的问题分门别类地制成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和短片,通过微信、QQ传达给每一位家长。同时,学校还编发了《家校通》,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编发家长建议、优秀做法,与其他家长共享。
四是开设“家校共育”栏目。学校网站开设了“家校共育”栏目,分为“家长学校”“亲子随笔”“互动交流”等多个专栏。教师将家校联系卡、生活常识、教子经验等内容及时上传至学校网站,为家长提供实用的教育经验。
分片区家访,突破“一对一”家访模式
为有效解决村庄距离远、分布分散造成的教师家访难题,学校依托村庄学习小组,分片区进行家访。教师既能在紧凑时间内完成长距离的家访工作,还能进一步掌握组内家长资源共享的效果。教师事先与学习小组的家长进行联系,组内家长根据各自情况做好安排,定好时间、地点,统一家访。
学校要求教师在家访中做到五个必访:贫困家庭必访、学生生病必访、学生行为不良必访、学生学习有困难必访、学生家庭有变故必访,每学期教师家访率达100%。一方面,拓宽了家长的反馈渠道;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家访收集家长提出的金点子,促进学校发展。
基于村庄学习小组的“分片式”家校合育实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对一”家访模式,而是适应实际、迎合发展、遵循规律,将家校合育地方化、灵活化。乡村学生的家庭也能参与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学校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边缘化角落化的家庭中去,形成育人合力。
(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杨庄小学丁其永、王金栋、张丽军撰写;寿光市教体局政策研究室主任隋艳玲推荐;中教传媒智库杨舒钠制作,刘博智监制)